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九十八章 從翰林院到文華殿,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府推官、許觀吉除授西安府商州山陽縣知縣、夏啟昌除授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孫際可除授西安府商州鎮安縣知縣,這五人同日離京赴任,而洪承疇則被留在刑部繼續觀政,這就很有可能在刑部任職了,阮大鋮除授行人司行人,雖是八品官,但比黃尊素、張聯芳這些六、七品的地方官要更有前途,這樣,釋褐的十位翰社社員有六人留在京中,四人放外任,黃尊素、夏啟昌任職之地一個在揚州、一個在江西,都算是不錯的地方,許觀吉和孫際可則有點沮喪,陝西邊窮之地讓他們選上了,張原安慰道:“許兄和孫兄終於能把生平所學身體力行了,邊窮苦寒之地正可行惠政利百姓——”

張岱在邊上插嘴道:“兩位賢兄千萬別忘了種甘薯、玉米和土豆啊。”

眾人都笑了起來,這些天他們也常聚會講學,張原講的最多的是冰河說,抗旱救災、興修水利和種甘薯、玉米、土豆簡直成了張原的口頭禪。

許觀吉、孫際可都笑道:“不敢忘,不敢忘。”

張原微笑道:“甘薯、土豆和玉米是災荒之年的救命口糧,平常年份百姓不愛種,因為無利可圖,兩位賢兄到任後也莫急著推廣,可先在山地荒田試種,然後鼓勵民眾在貧瘠土地上種植,循序漸進,逐步擴大種植,還有,我聞陝西那邊種菸草的極多,菸草無甚益處,雖不能禁絕,但一定要加以限制。”

張原如今在翰社的威望無人能質疑,許觀吉、孫際可並不覺得張原說這些是越俎代庖,點頭道:“介子賢弟說得是,我二人既到了那地方,好歹也要做出一點實績來,備荒救災第一。”

張原道:“我輩翰社同仁,此後雖天各一方,但莫要斷了音訊,常有書信往來才好。”

大通橋畔柳蔭下,張聯芳自與他的一班噱社朋友為了遠別而縱情談笑。

……

七月初一,張原一早沐浴更衣,於辰時初刻趕到翰林院,會同侍讀學士郭淐、侍講周延儒一道入午門,在會極門內見到了詹士府的四位講官:少詹事錢龍錫、左庶子孫承宗、右庶子成基命、左贊善徐光啟,徐光啟向張原微笑,以目示意,並未交談,七位講官跟隨方從哲、吳道南兩位閣臣往文華殿行去,東宮講學之所就設在文華殿。

張原走在孫承宗身後,看著這位五十多歲老者的矯健背影,心裡充滿了敬意,他此前見過孫承宗幾次,但並未交談過,前幾日得知孫承宗與他和周延儒一起作為皇長孫的講官,張原很是欣喜,能與孫承宗多相處、請教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孫承宗雖是書生,但早年作為大同巡撫房守士幕僚,仗劍遊塞下,訪邊城孤堡,結納豪傑,與戌將老卒為友,所以熟知虜情、通曉邊事,這是張原所沒有的經驗和經歷,必須要虛心學習的——

從文華門進入,走過一條甬道,來到一座黃琉璃瓦歇山頂的大殿前,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開著十二扇菱花槅扇門,東西配殿是本仁殿和集義殿,後殿是主敬殿,殿宇之間以穿廊相連,出文華殿後門,離慈慶宮大門就只有百餘步。

這並非皇太子第一次出閣講學,所以規格不甚隆重,但因為是皇長孫第一次讀書,故而禮部和鴻臚寺也準備了相應禮儀鳴贊,七位講官在偏殿換上大紅袍,講官無論品級高低,一律穿大紅袍,當然,這大紅袍只在進講之時穿——

鴻臚寺卿主持儀式,唱贊之後,由東宮太監鍾本華引著孫承宗、周延儒、張原三人到後殿主敬殿,皇太子講學在文華殿,皇長孫講學在主敬殿。

司禮監準備了四書經史各兩套,皇長孫那邊一套,另一套置於講官案前,皇長孫朱由校戴圓帽、穿青衣,有一個少年內侍陪著伴讀,張原認得這個少年內侍,正是鐘太監今年十六歲的乾兒子高起潛,張原暗暗點頭,心道:“不錯,讓小高做皇長孫的伴讀最好,鍾公公開始上道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