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九章 小勝和大勝,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首輔名存實亡。”

周永春回到六科廊,仔細審閱徐光啟、張原二人的奏疏,因為要封還皇帝批紅的奏疏必須有理有據,不是隨意就能封還的,封還必須駁正,也就是說要提出充分的理由,否則就是失職和藐視皇權,但言官們都是八股文高手,這麼多年科舉訓練出來的刀筆,要從徐光啟、張原這兩篇近萬字的奏疏中找到可批駁之處還是不難的,周永春揣摩半日,寫好駁正的意見,將徐光啟、張原二人的奏疏封還交回司禮監——

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恩頗為不快,奏聞皇帝之後,再次按原先的票擬下發,次日當值的禮科給事中亓詩教又用與周永春相似的駁正意見封還,李恩無可奈何,在奏明皇帝之前,先與東宮王安通聲氣,王安嘆道:“由此可見朝政敗壞到了何等地步,想要推行一點事就這麼難,辯論而已,又不是其他大事,外廷的老先生們都推三阻四,不把萬歲爺的批紅放在眼裡,只管爭自家意氣。”

李恩大有同感,說道:“外官們屢屢攻訐萬歲爺怠政,這還不都是讓外官們給逼的,只從這一事看,政令都難出宮門。”

王安道:“徐贊善和張修撰也考慮到了這一局面,張修撰說這奏疏並非就一定要透過六科下發,這不是政令,只是皇帝同意舉行辯論而已,可以由詹士府和翰林院舉行。”

李恩笑道:“好主意,雜家這就去稟告萬歲爺。”

經過這麼多年與外臣爭鬥,萬曆皇帝的火氣也消磨得差不多了,所以聽說他的御筆批紅被禮科兩次封還,也只是龍顏不悅而已,不會大發雷霆,聽了李恩的建議,點頭道:“那就由東宮詹士府主持此次辯論,翰林院協同舉辦,辯論人數、日期待定。”

於是,徐光啟和張原的奏疏繞過六科廊直接下發到詹士府和翰林院,方從哲還是覺得失了顏面,讓亓詩教、周永春上疏,認為詔旨繞過六科下發是違制,以此來彈劾吳道南、徐光啟和張原——

萬曆皇帝這回沒有留中不發,而是切責亓詩教和周永春駁正的理由不充分,有意阻攔詔旨下發,二人各罰俸半年,也就是罰款幾十兩銀子。

透過這次明爭暗鬥,吳道南和張原一方只能算是小勝,辯論詔旨只有透過六科廊下發才算是大勝,想要大勝內閣首輔實非易事,不過張原對此結果已經滿意,只要辯論能舉行就是勝利。

詹士府少詹事士錢龍錫與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淐商議了一番,於八月二十八日傳文書給南京禮部,要求南京禮部侍郎沈榷、郎中徐如珂於十月底之前派人至京參加辯論,無論是朝中官員、在野大儒或者有德高僧皆可,限每方四人,辯論之期為冬月初一、初三、初五,三日三場,屆時皇太子會親臨國子監辯論現場——

辯論日期和人數既已定下,徐光啟、張原等人也要加緊準備,他們這邊商定參加辯論的四人名單分別是:

詹士府左春坊左贊善徐光啟、南京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翰林院修撰張原、西洋陪臣熊三拔——

南京太僕寺少卿李之藻曉暢兵法、精通泰西之學,與徐光啟交往甚深,也是利瑪竇來華後結交的第一批開明士紳,曾刻印《萬國地圖》,與利瑪竇合譯了《渾蓋通憲圖說》、《圜容較義》和《同文算指》,涉及天文和數學,是當時在西學領域與徐光啟齊名的大明士紳;

熊三拔是日耳曼人,於萬曆三十四年來到大明作為利瑪竇的助手,學問在龍華民、龐迪峨之上,精通天文、數學、水利,對古希臘哲學以及美術、音樂都有有專門研究,《簡平儀說》和《泰西水法》就是熊三拔與徐光啟合譯完成的,此人博聞強記,來大明十年,說得一口流利的南京官話,能閱讀不斷句的中文古籍,對先秦諸子的學問都有涉獵,此次辯論關乎天主教在大明的生存,在大明的耶穌會士豈敢怠慢,自然是要推舉出最出色的人才參加辯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