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九十二、盛德絕倫郗嘉賓,上品寒士,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九十二、盛德絕倫郗嘉賓
吳郡城北的通玄寺規模宏大,主殿面闊五楹,進深五間,內四架,前置簷廊,簷高三丈,四周簷柱為抹角石柱,內柱用楠木,有寺僧百餘人,通玄寺與建康瓦官寺、龍宮寺、會稽棲光寺並稱江東四大名剎。
四月初八是佛誕日,但來通玄寺浴佛供僧的香客信眾亦不甚多,與正月十五陳操之參加的錢唐杜氏天師道場天官大帝誕辰慶典相比,實在是遠遠不如。
陳操之來得早,通玄寺浴佛獻花、長老說法尚未開始,陳操之也不願湊這個熱鬧,來佛寺禮佛與參加天師道醮儀慶典一樣,無非是了一個心願,月底回陳家塢母親問起時也可以讓母親寬慰而已。
陳操之在大雄寶殿禮佛畢,向執事僧言明要佈施香火錢,執事僧將陳操之引到偏殿,卻見一個面如冠玉、美髯如漆的青年男子指使隨從將禮佛供僧的一百緡五銖錢搬進來,一百緡就是十萬錢,此人出手豪闊啊。
陳操之只佈施一千錢,神色恬淡,意態如常,並沒有因為那青年男子佈施得多、他佈施得少而有任何的局跽窘迫,執事僧請他在功德簿上留名,他也沒有矯情不留名,提筆用《張翰貼》式行書寫上——“錢唐陳操之”,擱下筆,向寺僧合什施禮,帶著冉盛登臨八角佛塔去了。
那青年男子見陳操之姿容俊逸、風度灑脫,便過來朝功德簿看了一眼,頓時笑了起來,自言自語道:“原來他便是陳操之,把揚州內史庾希氣得臥床不起的陳操之,嗯,書法亦勁秀不凡,看來的確是個妙人。”
……
站在通玄寺塔下仰頭望,這三十丈高的佛塔巍峨聳立,氣勢非凡,佛教建築往往有震懾人心的效果,讓人不自禁地想頂禮膜拜。
陳操之、冉盛向守塔僧人敬了個禮,進入塔內,通玄寺塔磚身木簷、雙層套筒塔身,內塔有九層,在內、外塔壁之間有廊梯盤旋而上,陳操之沿梯直上最高層,來到第九層平座迴廊上往塔外一望,不遠處的虎丘都在腳下了,繞到南側眺望,繁華的古蘇州歷歷在目,裡坊、街衢、官衙、店鋪、牛車、行人……
冉盛道:“小郎君,你道觀也拜、佛寺也拜,真是奇怪哦,就好比一件事求兩個人,很可能都落空啊。”這話冉盛早就想說了。
陳操之笑道:“佛道相通,唯在一心,有什麼不可以拜的。”
木板廊梯響處,有人說道:“敢問佛道如何相通?”
陳操之回頭一看,卻是方才在寺里布施了十萬錢的青年男子,這男子頭戴平巾幘,身穿麻紗單襦,身量中等,面容清瘦,丹鳳眼斜挑,目光銳利有神,鼻樑高而挺,不說話時嘴唇就緊緊抿著,雖然蓄有一部美髯,但看年紀也不大,不超過二十五歲吧,言談舉止之間有一種自然流露的威嚴和清貴。
陳操之略一拱手,說道:“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美髯男子雙眉一挑,問:“同何心?同何理?”
陳操之道:“道法自然、佛說般若,此謂道心與佛心,其實皆是人心;子曰‘天下何思而處?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處’如此說來,釋、道、儒豈無相通之處?”
美髯男子對佛、儒、玄俱有涉獵,交往的都是名士、名僧,卻從未聽到此等奇論,又驚又喜,問:“無在萬化之前,空為從形之始,何解?”
陳操之道:“此非道乎?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莫非道乎?”
美髯男子問的“無在萬化之前”之語乃是晉代名僧釋道安對“般若性空”的解釋,縱觀東晉佛學,都是圍繞“般若性空”的闡述而生髮出來的。
陳操之前世今生對佛典都很少涉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