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清歌奈何,上品寒士,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卻是郗超來訪。

郗超問知陳操之將赴烏衣巷謝府,笑道:“甚好,我也一起去訪萬石公,順便一賞子重的妙音,子重,本來三年前我就能聽到你的豎笛曲的,卻是遷延至今,佛法講究因緣際會,果從因生,相由緣現,看來我郗超要聽子重一曲,還得藉助陳郡謝氏才行。”

一邊的冉盛叉手施禮道:“好教郗參軍得知,三年前我家小郎君在吳郡為郗參軍送行,我家小郎君曾為郗參軍吹奏了一曲,只是郗參軍已經走遠了,沒聽到。”

郗超朗聲大笑道:“還有這等事,那真是我無緣。”

冉盛道:“千真萬確,郗參軍沒有聽到,我卻是聽到了,對了,上虞祝郎君也聽到了,還說大飽耳福。”

“哦?”郗超看著陳操之問:“是祝英亭還是祝英臺?”

陳操之答道:“是祝英臺。”

郗超笑道:“看來是祝英臺與子重有緣。”

顧愷之道:“郗參軍,那祝英亭卻非祝英亭,乃是謝玄謝幼度。”

郗超問:“那祝英臺又是誰?”

顧愷之道:“祝英臺便是祝英臺,乃謝幼度表兄,隱居上虞。”

郗超道:“原來如此,那我等便一起去烏衣巷吧,說不定祝英臺已從上虞來此。”

冉盛和顧愷之都是心直口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可以說的,只是陳操之覺得郗超似乎知道某些隱秘,言語間頗有曖昧,郗超是提攜他、於他有恩之人,今夜卻讓他有些猜不透。

郗超邀陳操之與他同車,在車中郗超卻半句不提祝英臺,只說今日朝中大臣審議桓郡公遷都移民之奏章,大多數朝臣敬畏桓郡公,莫敢先諫,揚州刺史王述與散騎常侍領著作郎孫綽明言反對,孫綽洋洋灑灑上疏,說什麼:“昔中宗龍飛,非惟信協於天人,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偏安江左之意明顯,而有些理由,諸如北地荒蕪、人心疑懼、洛陽乃受敵之地,陳操之前日就已說過——

郗超道:“孫綽這一上疏,朝臣就都眾口一詞,說遷都實為不可,理由紛出,看來桓大司馬此議難行啊。”又低聲道:“桓大司馬也知此事難行,聊以嘗試,虛張聲威而已。”

郗超這是心腹之言了,陳操之道:“桓大司馬要成魏武之偉業,這洛陽一定要守住,乘慕容暐與苻堅征戰之際,徐圖梁、許、河南之地。”

郗超讚道:“善!子重這次便隨我去姑孰,桓郡公必倒屣相迎。”

陳操之問:“郗兄大約何時啟行?”

郗超道:“明日桓濟與新安郡主完婚後,我還要送其回荊州,另有一些荊州事務要處置,大約四、五月間我來建康迎你一道赴姑孰。”

顧愷之親迎之期是四月十五,正好參加了顧愷之婚禮再離開建康,陳操之道:“甚好。”

一行人過朱雀橋、入烏衣巷,郗超過琅琊王氏門前而不入,高平郗氏與琅琊王氏雖是姻親,但琅琊王氏子弟頗有些看不起郗氏,認為郗超祖父郗鑑是流民帥,是因軍功晉身高門的,不如琅琊王氏乃是傳承久遠的冠纓世家,郗超為童子時來烏衣巷看望姑母郗璇,就曾受到王導的兩個兒子王劭、王薈的取笑,王薈問年幼的郗超可會使雙錘?王劭則哈哈大笑,所以後來郗超很少去烏衣巷王府,上次是因為叔父郗曇病故,他才來這裡接姑母郗璇與堂妹郗道茂回京口奔喪——

郗超昨日派了一個西府文吏去烏衣巷王府,問知王羲之夫婦與王獻之都去了京口,郗道茂為父服孝期滿,其與王獻之的婚事也該辦了。

郗超既知姑母不在這裡,自然更不會登王氏之門。

一行人來至謝府,遞上名刺,謝萬得知郗超前來拜訪,親自出迎,郗超是大司馬桓溫座下第一紅人、西府的智囊,謝安、謝玄在西府,與郗超關係都頗為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錯嫁王妃

糖炒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