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將軍好凶猛,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羊毛織造的褂子在軍中極受歡迎,這次調撥壽春的物資裡,又多添了一萬件羊毛褂子,確保宣武軍、驍勝軍的基層武吏趕在早春時節都能領到人手一件……”
渡淮方略確定下來後,除了對北岸集結的十數萬虜兵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外,軍功授田、諸軍編整、軍械裝備、更替等事務也變得異常繁雜起來。
史軫、徐武磧、周景、郭君判等人需要留在泌陽坐鎮制司,主持日常軍政事務;徐武江這個冬季又返回南蔡了,繼續推進包括荊江長堤在內的荊北四縣及南蔡縣的工造事務;劉師望又暫往光州主持靖勝軍眷屬的軍功授田及安置工作;徐懷便舉薦潘成虎出知襄陽府,將熟知軍務,同時更擅長處理複雜政務的程倫英替換出來,調到招討使司出任諮議參軍事,與韓圭、張雄山、範雍等人一併留在他的身邊負責渡淮作戰的籌備工作。
邛崍山西麓並不平靜,吐蕃諸部一直都沒有放棄聯手將契丹殘部驅逐出去的念頭,燕部援騎不可能長期滯留中原參戰。
淠口會戰結束後,蕭燕菡就與其侄蕭純裕率領一部燕部援騎押送三千色目俘虜溯江返回打箭爐,最終留下四千燕部援騎(總數)由撒魯合、鄔散榮、蕭泫三將統領,直接編入選鋒軍參與後續的北伐作戰。
選鋒軍也因此編為左右鎮,左鎮以殷鵬、蕭泫為正副統制,主要駐紮在蔡州,協助陳子
簫抵擋據許、陳兩州南窺的京西敵軍;右鎮由史琥、孫延觀、鄔散榮為正副統制,作為招討使司的親衛兵馬,主要隨徐懷駐紮於壽春。
除了選鋒軍右鎮外,渡淮作戰也確定以靖勝軍、宣武軍、驍勝軍三部步甲為主,諸路參與輪戰的兵馬將計劃從之前的八萬人眾降到六萬左右。
在渡淮作戰的錢糧分攤方面,江東、江西、荊南、荊北、廣西五路進行適度的削減,每年劃定為一千五百萬貫錢糧,約定除開銅製錢、金銀貴金屬支付外,約三分之二以棉麻、糧食、牲畜、棕毛、桐油、木料等基本物資抵扣。
京襄除了承擔轄境原有的龐大軍政開支外,也承諾每年額外為渡淮作戰承擔五百萬貫的軍資度支,但主要是以兵甲、軍械、服被、舟船等作戰物資進行折算。
徐懷做這樣的讓步,一方面確實是江東等五路自第二次淮南會戰以來承受極大的財賦壓力。
除了分攤直接的會戰軍資度支外,諸路參與勤王的兵馬,相當一部分開銷,包括後續的傷亡撫卹等等,都是由諸路監司承擔。
諸路監司眼下都面臨嚴重的入不敷出的局面,普通民眾也不可能無限度的承受加徵。
另一方面乃是京襄承擔更多的責任之時,也藉此擴大對外物資輸出的規模,以此進一步刺激內部的工礦生產。
也因為京襄主要是以物資折算軍資進行分攤,實際所出要遠比口頭承諾
的要低得多,因此也不會給京襄造成太大的壓力。
江淮等地因為淮西上百萬民眾流離失所,米價再度上揚到每石六七貫錢之高,而京襄持續數年大規模修造垸寨堰壩,疏通、開鑿溝渠、運河,不僅新墾田地連年增加,原有的耕地畝產也逐年攀高,制司及諸州府僅今年新增儲糧就高達一百二十萬石。
這部分新增儲糧,在京襄制司租賦賬目上僅折算到一百五十萬貫,但倘若從京襄調撥糧食供渡淮作戰使用,那折算就會採取與荊南、荊北諸路同樣的標準,調撥五十萬石糧食,可能就要折抵兩百萬貫的軍資分攤。
京襄所調撥的服被、舟船,折算差價沒有糧食這麼大,但也在兩倍以上;兵甲、軍械的折算差價則更為誇張。
又由於諸路分攤軍資的錢糧,主要以糧食、牲畜、木料、棉麻、桐油等實物進行體現;這裡面會有相當一部分原材料,如棉麻、木料、牲畜等等,會轉入京襄,在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