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瑞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殺局,驚豔一槍,溫瑞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仁宗時,邕州西南之地,時有作亂,其中儂氏族人,掠殺尤甚。其中有智高者,勇而善戰,先求封於宋廷,不許,便據地稱王,失陷邕州,再一口氣收下橫、貴、藤、梧、龔、康、端、對八州。仁宗大驚,狄青請帥,時韋青青青手上四大弟子參軍翼助狄青,叛軍終為敉平。
智高敗退逃入大理,縱火焚城,伺機而起。
仁宗生怕智高再興風作浪,於是請能人潛進大理刺殺智高。
他七次親自請葉哀禪執行任務。
葉哀禪確是文武全才,他曾在韓琦、范仲淹麾下效力,歷好水川之戰和渭水之役,每次都智勇過人,殺敵無數,但朝廷積弱,欲振乏力,大勢所趨,西夏交戰,都是鎩羽而歸。後返朝中,又歷朋黨之爭,相互詆譭,葉哀禪本已心灰,時又因一段傷心事,更加意懶,故掛冠而去,看破紅塵,之後,世間便沒了葉哀禪,只有雲遊四海不知所終的懶殘大師。
於是,刺殺智高的任務,便落在葉哀禪三個師弟的身上。
天衣居士自幼體弱從來心善行仁,(後為“禽獸”夏侯四十一所傷,任、督二脈封塞切斷,氣不能運轉丹田,不管文才武略再高,但高深的武功全練不得、不得練。)所以在這件刺殺行動裡便全派不上用場。
理所當然,這任務就由當時年輕銳氣、心高人傲、志大才盛的諸葛先生和元十三限兩人一力承擔了。
當時,元十三限鋒芒畢露,諸葛先生沉潛自負,兩人時有爭鋒,但仍交情甚篤。元十三限老是覺得諸葛先生運氣比較好,如果說兩人分頭追兇,諸葛先生總會在他選擇的路上順利逮著在逃的兇手,而自己卻陷入泥淖之中;要是皇帝要分別召見兩人,接見元十三限那天恰好地震,傳召一事自然作罷;見諸葛那天卻風和日麗,天子便叫諸葛正我一起與他狩獵。
元十三限當然沒有仔細地去辨別:有許多“運氣”,的確是不能掌握的,但有更多的是諸葛先生自己“掙”得來的。
譬如“追兇”一事,諸葛先生就憑他的智慧,推斷“兇徒”大概是往哪個方向逃遁,因而作出選擇。他義不容辭地去抓那個“兇徒”,因為“九死一生”仇厲生的“九死無悔神功”,恐怕非元十三限所能應付的,諸葛先生不欲四師弟涉險,而且,他自信可憑機智計擒仇厲生。
元十三限自然也不知道:在很多情形下,諸葛先生已然收斂禮讓,不與他爭,有時,元十三限也是聰明人,他感覺到三師兄有意讓他,這令他更不高興,覺得這是一種侮辱,一種鄙視:這比擊敗他還令他憤怒。
不過,元十三限再嫉妒,也只是光明正大與諸葛先生爭,絕不施險詐伎倆。
這次,刺殺智高的行動前,他們作了一個約定:
誰先殺了智高,以後便誰服了誰,再也不得心有不甘。
——元十三限這回矢志要好好表現一下,擊敗諸葛。
——諸葛先生則以為這樣可免除後患,他知道四師弟是個篤守信諾的人,不管誰勝誰負,這次走了優劣,以後都可以免去許多煩憂。
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免除煩憂?
答案當然是:不能。
幾乎可以這樣說:沒有人可以絕對免除煩憂。
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煩憂的恐怕也不是人了。
諸葛先生是智者,但智者也一樣不能免憂:通常,一個智者除了說明他是個聰明人之外,也暗含了他是個要常運用智謀解決問題的人。
是故智者常憂:
知足常樂。
元十三限不知足。
他一直忿忿不平。
——諸葛能,我為何不能!
殊不知天底下偏就有些事是你能我不能的——正如有的事是我能你不能一般。
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