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羅小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章 性格缺陷,三國之從購買幷州牧開始,我叫羅小飛,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屢次準確的襲擊袁紹的糧道更是可疑。這些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發覺這中間的疑問。袁紹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出兵前廢除了沮授,拘禁了田豐。在一場大戰前,袁紹為何要自斷股肱,這是一個迷。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判斷,只要袁紹發動對曹操的進攻,這些矛盾就會爆發,這就更加可疑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聽了郭圖的建議導致失敗。許攸截獲曹軍軍令,得知曹軍缺糧。獻計袁紹,集四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十萬人馬佯攻大營,另一路集三十萬精兵徑取許昌。無論哪一路得勝,曹都將大敗。而袁紹卻聽信郭圖,以為這軍令又是曹操佈下的陷阱,這導致官渡之戰過程中步步錯失良機。許攸無奈,最後投奔曹操,為曹操獻計,火燒烏巢,這是袁紹敗給曹操的重要原因。此外袁紹的個性是有謀無斷,還朝令夕改,一日三令,前令未至,後令又發,將士不知如何處之。許攸建議袁紹發兵攻打許昌,袁紹覺得有道理遂下令。田豐知道後來找主公建議當前不要攻打許昌,袁紹又覺得有道理接著重新發令不攻打許昌。這樣沒有主見的主攻,成功也是難的。官渡之戰,袁紹的損失有多慘重?10萬大軍,五位名將!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峙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中原的基礎,也決定了東漢末年的諸侯競爭格局。在官渡之戰前,袁紹無疑是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但是,在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走向了敗亡,曹操則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那麼,問題來了,在官渡之戰,袁紹的損失到底有多慘重?

一、10萬大軍

首先,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在此基礎上,袁紹想要渡過黃河,從而和曹操爭奪天下。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特別是袁紹的核心地盤——冀州。在漢末三國時期,“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一方投入了10萬大軍。當然,也有史料認為,袁紹一方的兵力在11萬左右。而從最終的結果來說,袁紹調集的10萬大軍,基本上都在官渡之戰中損失殆盡了。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最終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指揮生涯最輝煌的一頁。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僅僅率領800騎兵逃回冀州,也即10萬大軍都葬送在這場戰役中了。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縱觀整個漢末三國時期,損失10萬大軍的戰役,無疑是屈指可數的。

二、顏良、文丑

在官渡之戰的初期,袁紹麾下的顏良和文丑相繼戰死沙場。一方面,顏良(?~200年),安平郡堂陽縣(今河北省新河縣)人。東漢末年袁紹部將。顏良性格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為一夫之勇。官渡之戰,袁紹令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司空曹操採用軍師荀攸“聲東擊西、輕兵掩襲”之計,親自率軍兼行,擊破顏良軍。顏良本人也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解。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羅貫中的小說《三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侯府表妹自救手冊

江上漁

奉系江山

青史盡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