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14章 名槍優劣,傭兵1929,山有意,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由於肌體勞累的原因,堅持的時間不可能太長。
所以mg42在正常情況下必須配一個機槍副手,平時攜帶彈藥,戰時就負責託彈鏈和裝子彈。
而mg34如果採用彈鼓供彈,就只需要一人操作就行。特別是在人手有限的步兵班,這個優勢就很明顯,相等於是多解放了一個人出來,無形中就多了一個火力輸出單位。
再次,mg34可以調節射速,而mg42則是固定的每分鐘1500發的高射速。
高射速在大規模的戰場以及後勤補給充足的情況下殺傷力當然就更強。但是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一戰中那種幾萬人排隊衝鋒的戰術早就被淘汰,加上如果在地形複雜的山區和丘陵地區作戰,射速太快反而變成了一種操作負擔和子彈浪費,而且槍管和機械的磨損也更嚴重。
對於二戰中已經實現機械化並有強大工業實力的德軍來說,他們的後勤補給不是問題,子彈和配件可任意揮霍。而且德軍參加的任何一次戰役的規模都相當巨大,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會戰,對於面殺傷的要求比較高,所以高射速對其來說反而是好事,效果也非常顯著。
但這種高射速機槍如果放在工業能力有限,補給完全靠人力運輸的華夏抗日戰場,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一句話:“用逑不起啊!”
而且機槍的用法多種多樣,但大多數情況都是長短結合,按照後世人的經驗,射速在每分鐘600發左右就基本夠用了。
但不管怎麼說,其實mg34和mg42是各有優勢。正因為這一點,儘管戰爭中“物美價廉”的mg42大規模量產,但mg34機槍卻依然一直沒有停產。
而實際上,戰爭就算打到最後一天,德軍很多部隊都沒有換掉自己手中的mg-34。
看到這裡,有的人也許會聯想到傭兵團的另一款武器,芬蘭的索米衝鋒-槍。
喜歡傭兵1929請大家收藏:(www.astxt.cc)傭兵1929【愛書樓】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div>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