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14章 名槍優劣,傭兵1929,山有意,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周文看來,mg34機槍的每一個優點,幾乎都是為傭兵團量身打造的。
精度、火力密度、攜帶方便度、通用度,還有可愛的7.92毫米口徑,子彈能自己製造等等,他就是傭兵團未來抗戰中的最標準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沒有之一。
而對於自己的敵人小鬼子來說,對標他們那射速可憐、裝彈費勁的歪把子機槍和笨重無比的92重機槍,那就是徹底碾壓式的存在。
周文相信,mg34機槍將是小鬼子們從未經歷過的噩夢,而且還是屬於降維打擊的那種噩夢。
但是,萬事有利有弊。
mg34機槍雖然有那麼多的優點,它的缺點是什麼呢?
從戰爭的角度來說,mg34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就是太過精貴。
它的槍機、機匣需要大量特種鋼,而且用的是切削工藝,用一塊金屬切削而成,造成一定程度的材料浪費,而且生產工藝複雜,簡直和做精緻的工藝品毫無兩樣。
關鍵是,機槍的槍管和槍機需要特定的微量礦物質的合金,而德國在這些資源上又是非常稀缺的。
簡單來說,在大規模戰爭來臨時,“精緻”的武器無法滿足大批次裝備的需求。而更“簡單粗暴”的武器,由於它們能快速大量生產,所以才會受到軍隊高層的青睞。
所以德國在二戰爆發後,感覺到mg34的產能無法滿足前線的需求,這才在其基礎上開發出mg34機槍的簡化版——mg42機槍,但沒想卻是無形中帶動了機槍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導致一款二戰名槍橫空出世。
在整個二戰史上,mg42機槍的威名遠遠超過了mg34機槍,它和mg34製造方法完全不同,mg42的設計和生產都大量採用衝壓工藝,讓整個製造工藝流程更加簡單,也更節約成本,但射速卻是達到了驚人的每分鐘1500發。
mg42是當時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機槍,甚至超過了現代的一些機槍。其射擊的聲音密集如雨毫無間歇,聽起來就像是電鋸的聲音,能夠在短時間內切斷敵人的防線,造成恐怖的殺傷效果。所以後來被吃夠了其苦頭的盟軍士兵稱為“希特勒的電鋸”。
作為當年為數不多的通用機槍之一,mg42的設計概念也許比mg34更領先於時代。成本低、製造工藝簡單,但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遜色於mg34。像“希特勒電鋸”、“撕布機”這樣帶有血腥的諢號,也更是“擦亮”了mg42機槍的赫赫威名。
而相比之下,作為通用機槍的“鼻祖”,身為mg42“前輩”的mg34通用機槍,反倒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了。
不過如果我們將這兩款德國通用機槍仔細對比下,就會發現mg34其實要比mg42更“高階”,更貨真價實一些。
首先,mg34帶有半自動射擊和全自動射擊方式,可以透過扳機調節,戰場適應性更靈活也更強。而mg42則是隻有全自動射擊一種模式,加上射速過快,如果持續射擊20秒就必須要更換槍管,一整條彈鏈可能就幾秒鐘“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子彈消耗也驚人,對於機槍手的要求以及後勤補給都是一種考驗。
其次,mg34能使用彈鼓和彈鏈兩種供彈方式,而且它左右兩側都可以進彈,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彈鼓,其實是個彈鏈盒而已,它裡面塞的其實是一條50發的彈鏈。一般的金屬加工廠很容易仿造和改進。
而mg42只有彈鏈供彈一種模式,同時也只能固定右邊進彈。
這裡就要解釋一下,不論是重機槍還是輕機槍,在使用彈鏈供彈模式時,為了供彈順暢,防止彈鏈刮帶,卡滯,斷開,保證火力的持續性,就需要有副手託著彈鏈。當然,如果緊急情況下,你又是個老手,也可以一手託彈一手射擊,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