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章 長路有云翹前跡,塵途雕弓落,拾遺一丁,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條長街對面門戶便是高牆大院,皆是富貴人家宅邸。

自書院到豪門便被三條明渠,兩條長街區隔開來,只是不同於兩條長街面前的明溝都有棧橋連線,唯獨背後這條分界線上不設任何橋架,若是這豪門弟子要往書院來,要麼依著內石廊繞行,要麼走中央大街過十字街頭廣場繞過來,按著當地書生說法,明溝隔斷銅臭氣,不使清流便濁流。

只是當初良好願望早已流於形式,如今書院南大街早已不是士學士作山長時那書卷氣了,這長街面朝書院的皆是上等酒肆茶鋪腳店,轉進小巷則皆是小院人家,有意思的是,這後巷竟然中間用磚牆高起隔絕東西。

三個人跟著蒿老實,老遠便有相熟的幫閒上來招呼,看來這老倌兒也是這裡常客。

這老倌兒已經拿了柳瑒不少好處,這時候便要拿自己錢來打賞。

本來是這老倌兒好意,但是柳瑒哪裡容他,早有三娘掏出三個足銀餜子遞給幫閒,讓他盡心安排。

見了銀子,就是見到了親爹,這幫閒拿出十二份勁頭來奉承,畢竟這等清素腳店四五個人的上等席面也就是十來貫的花費。

於是按著柳瑒的意思,安排二樓臨街的清淨雅間。

至於為何不是朝背街的雅間安排,這老倌兒躊躇了一陣子才斟酌地說道,

“幾位郎君,莫看這應天書院在外面有偌大名聲,卻絕非少年英才讀書的好地方,如是尋那讀書去處,這應天府最好的去處是蘆海書院,我若是把這應天書院的故事說多了,只怕傷了幾位讀書上進的心思。”

“應天書院可是士學士督辦,簋夫子打下來的底子,如何不是讀書好去處?”

這簋夫子便是人稱學士三才之一的簋璧之,字公桓,乃是天下辦學育人的聞人。此人自幼聰穎好學,七歲善屬文,十三歲通五經,與轅復、巖介求學於士悅學士門下,後來三人皆成清士峻臣,而為世人稱為士門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也。其兩次應考,初兄病亡而居喪,後父病逝再守喪,以天命不使其考取功名,而放棄科舉,返鄉興辦起書院,稱安定書院。

後士悅學士於應天府興辦書院,乃引薦簋璧之以布衣身份參與其中。慶康初,經士悅舉薦為帥司參軍事。此間撰《武學規矩》一書,提倡國家大興武學,以抵禦外部侵略。慶康新政敗,士學士貶謫地方,簋璧之辭官歸鄉,依舊苦讀勤教,並參議朝政至今。

若說士悅學士為倡言興學第一人,這簋璧之便是將辦學落到實處的先鋒。

當時還在故鄉辦學,他便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當時,大肇文學與大晟】大綦相類,鹿中殊、士悅、宗放、陽攸、梅聖臣、簋璧之等才士為了糾正太祖、太宗朝以來取士不以“體用為本”,只講究詩詞歌賦的頹靡風氣,皆倡導教育革新,主張以培養通經致用的人才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郎常聽父親提及諸位賢者,尤其是簋夫子,也正因為此對於應天書院心嚮往之,本來乃是抱著朝聖之心在此,聽這老倌兒所言大感不忿。莫看三郎年幼,但是性情沉穩,也不出言駁斥,只聽這老倌兒說個究竟。

宗放常將自己辦學與簋夫子對比,認為自己神似而質不同,較簋夫子頗有不如。

當年,簋璧之將貫徹“明體達用”思想,滲透到教育革新之中。率先在安定書院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和歷算等科。凡入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之後在士悅學士舉薦下,又在應天府創辦地方官府開設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塵途雕弓落

拾遺一丁

紅樓士

王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