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井花暖處新陽動,塵途雕弓落,拾遺一丁,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鎮撫北疆。眼見得將門沉浮,太祖舊臣衰微,這些老將門當然冀望於推崇新興武將,而維繫後人門庭赫奕依舊。

如今雷厲、源淨說直白了不過是鄉兵土勇的隊官,官面上也是個土官罷了,只是在監司熬了資歷,如今正是可上可下的局面,至於風鳴、彰小乙都是白身,又是清白人家的青壯,幾人都是楊永節心頭好。

至於宗淑、霄春臣、熊暠、智全寶,他便是有心也無力了,且不提這幾位有什麼背景,便是承公寬縱,也也不可能讓他獨攬幕府所有武才。

饒是如此,楊永節也是爭取了三人的保薦,他也擔心夜長夢多,當下便寫下帖子給兄弟楊永德,籌辦此事。

這三人便是雷厲、源淨、彰小乙。

三人也接下了楊永節的延攬,輕而易舉的超過兆薄、舟雲、典義、觀天四人小半生的追求,以清虛宗道門弟子應募,按清虛宗門牒充武資,入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所屬東京司備軍,這東京司備軍有備軍一千九百六十人,供御前軍頭、引見司等借差。彰小乙直接被借差為準備等子,名義上是隨從車駕行幸扈從禁衛,實際還是在丹南隨楊永節辦事。準備等子本只限諸路強壯有力勇人以及殿前司上三軍少壯有材中選拔,透過武藝比試競爭便能揀選正額等子,而選為正額等子便可轉補將校,並可不必發解試而參加武舉兵部試,及第則即授武事差遣,而武舉人出身無須橫班、副使即可試換文資,實在是有武藝者的人生通途。

至於雷厲與源淨則更進一步,不知他二人,便是雷厲的十八射鵰手,源淨的十二伴當獵手也都能與雷厲、源淨選入上四軍之一的天武禁軍,安排為就糧禁軍於兵源地,則雷厲、源淨因為有功,即援救承公之功,有勞,即應聘軍前效力資歷,如此便可跨階雙轉為大使臣,在合門袛候至內殿承製上下,一躍成為駐泊或就糧禁軍兵馬都監職。

不過雷厲與源淨自此成為殿前司將官,而彰小乙成為皇城司一系中人。

再說蘆頌、萊觀二人已經是公良參軍的袖內人物,皆在經撫司書寫文字,而蘆頌多了書寫機宜文字。機宜二字已經彰顯蘆頌在承公這裡的不俗位置,蘆頌自然是欣然接受,有了這個資歷,再有承公與恩師一併舉薦,蘆頌入太學內舍當無妨礙了,而萊觀只等實缺便可補闕。

只看欒大判一黨的處置,只怕福昌縣知縣已經是萊觀的囊中之物。萊觀也不禁感懷,自己恩師簋璧之的餘澤廕庇下,在這老師盡心竭力打造的書院內,自己的仕途掀開嶄新而又光明的一頁。

大肇太學肇始於慶康新政,新政諸事皆廢,唯太學之惠政得以保留,並在簋璧之遷轉回京親自主持後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

如今簋璧之貶謫汜源城為觀察推官,在士學士所建立應天書院基礎上,在汜源城,汜水與蘭溪交匯的浮戲山淺丘之交匯處建立了官民合辦的觀德書院。其間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至理名言,並創立了卓有成效的“蘭學”,以“明體達用”的先進理念與實踐路徑開風氣之先。

“明體”就是教育出來的學生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志向的高素質人才,“達用”就是有用的人,做有為之士。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和歷算等科。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待簋璧之再次遷轉國子監直講,一力主持整頓太學之事。更是振聾發聵的倡言‘學校之興莫過於三皇,而三皇之興莫過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塵途雕弓落

拾遺一丁

紅樓士

王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