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3章 李淵的坦蕩,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突厥你是怎麼看的?”聊著聊著,難免會聊到了天下格局,儘管已經被退休,可不見得李淵就不關心時政,只因他在位的時候,突厥給予他的屈辱太多了,故而,對突厥是念念不忘。
“大唐威懾天下墊腳石。”
李淵道:“這話不假,可是與突厥一戰,大唐只能勝不能敗,而且還是大勝,不滅國,便是失敗。唯有如此,才能震懾宵小,保持絲綢之路的暢通。大唐立國之初,我們還沒有資格與突厥一爭高小,所以,我只能忍。現在,我們是有一戰之力了,可形勢依然嚴峻,因為我們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了將萬劫不復,要怪只怪楊廣把大好江山敗得太徹底了,人口是大唐致命的短板,沒有人口,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就不會形成強大的軍隊。當初,我唐軍是內戰的一把好手,殺得各路諸侯潰不成軍,可為何遇到了突厥就一厥不振了呢?很簡單,我們軍隊是一群放下鋤頭的老百姓,藉助猛將的威勢,與同樣的軍隊打仗自然順風順水,可是面對突厥這種強兵,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只能忍。只能當孫子。強漢是怎麼來的?是經過三四代人當孫子的代價換來的。漢武帝是厲害,可如果沒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的積累,他打得過強大的匈奴嗎?”
“父皇……”
李淵的話,讓李世民神色動容,低頭道:“兒臣……。”
“父皇知道!”李淵神色複雜,輕嘆道:“知子莫若父……哈,這話在我說來確實有些慚愧……我一直以慈父自詡,到了最後才發現不過是個糊塗父親。這些年我深居太極宮,自我反省終於意識到,造成當日那局面,我是罪魁禍首啊。我太原起兵,不數年間一統河山大唐定鼎。常人都認為我以拯救天下蒼生於沸鼎,純出公心,所以天命在身,得上天庇佑,獲得天下。可是誰知道為了這個天下我所失去的?太原舉事,導致河東老家受到牽連,除建成、元吉外,所有兒孫子女家僕妾俾都遭殺害。我自幼喪父喪兄,年不過九歲便繼任國公,未能體會到親情的感覺。這午夜夢迴,自是傷懷萬分。我常年奔波在外,以致兒孫有爹如同沒爹,甚至累得他們慘死,心中難安,也倍加珍惜你們。以至於犯了彌天大過……我當皇帝時,因為欠你們實在太多太多,所以對你們確實縱容過度。元吉所作所為若依法理處置,百死難辭其咎,我心如明鏡,卻依然包庇縱容,耐心呵護。縱觀古今,找不到一個皇帝如我那般,因愛子情深,看淡了君臣禮法,枉顧了國家的律法”
李世民低頭不言,心下卻是萬分贊同李淵的這番話。
李淵對他們幾個兒子的寵愛放縱,誠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試問有那個皇帝縱容自己兒子自己擁兵開府、分權割地,甚至影響到聖旨的權威,也不聞不問。
李淵續道:“這俗話都有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可我對你們的放縱卻導致太子令與二王教命發至,官員竟如聖旨一般承辦,若有衝突唯以到達先後為準,無大小之別。你與大郎、四郎雖無皇帝之名,卻掌著等同皇帝的權勢。你自小便逞強好勝。有此權勢,如何能夠不動他心。是我自以為是,單方面的以為你們兄弟齊心……實在未曾想到,因為我的縱容、懶惰,鑄造了人倫慘劇。”
“兒臣……”李世民喉嚨發啞。在他的父親面前無法否認,這個皇帝之位,來的確實不正當。
李淵示意他不要說下去,“這立長不立幼雖說是古來的祖訓,但古往今來又有幾個皇帝嚴苛遵守?我並非迂腐之人。也想大唐千秋萬世,長盛不衰。你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你的功勞,朕如何不知。也不是沒有人跟朕提議,說秦王功高蓋世,理應立為太子。針對這方面,我並非沒有考慮過,而是經過多番慎重的思考。選擇你大哥。絕不是是因為古訓也不是因為父皇偏心,而是我覺得大郎更加適合。至少在當時看來,大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