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4章 傳承,壯哉大唐少年郎,碧海思雲,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非要說楊廣有罪,急功近利是罪、失敗是罪。
成王敗寇,說得一點不為過。
楊廣敗了,就得有揹負無窮無盡惡名的覺悟,這樣的皇帝、末代皇帝比比皆是。
古之商紂,又何嘗不是如此?
至此,李世民幡然醒悟。
他明白了為什麼李淵如此看中他大哥李建成,而不是功勞更加卓越的他。他一直以為是李淵偏心、李淵古板,卻不知他是因為怕他成為第二個楊廣,他了解他,知道他的魄力,壯志雄心比之楊廣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大唐的根基遠比不上隋朝,當心他若成為大唐皇帝,一份才華非但不能給大唐帶來富強,反而會將大唐推向滅亡的結局,步入楊廣的後塵。
“父皇,兒臣不是楊廣,楊廣以自己的想法高於一切,為了自己的志向將百姓的生命視為草芥,將天下人視為他成就大業的工具,無限度的奴役他們。兒臣做不到……並不是兒臣比他仁慈比他高尚,而是兒臣明白一個道理。”李世民看著李淵慎重的說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楊廣身為皇帝站在萬萬人之上,自以為能夠主宰一切,卻不知正是因為有萬千百姓在,他才能成為一國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援,最終會被百姓推翻。”
“因為楊廣濫用勞役,尉文通、王萬昌、翟讓、王薄、劉霸道、孫安祖、高土達、竇建德、張金稱、劉元進、杜伏威、孟海公……”李世民如數家珍的一口氣連說了六十四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名字,道:“若無他們將天下攪亂,我李唐也無法趁亂世而起,從而進兵關中,一統天下。”
李淵動容的看著面前高談論闊的兒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楊廣的才智幹略非但沒有讓隋朝昌盛,反而因為他陷入了罕見的大動亂。短短的六年裡,天下太平的大隋湧現出六七十起農民起義,直接攪亂了天下局勢,將隋朝推向滅亡。以至於如流星般璀璨的隋王朝二世而亡。
作為大唐的開創者,李淵不想步入前朝的後塵,將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將好不容易鑄就的李唐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有著不亞於楊廣的壯志雄心,也有著非同非響的才能,李淵最怕的也是李世民會走楊廣的道路,因為他的野心才氣將唐朝推入深淵。
擁有楊堅遺留下來的財富都禁不起楊廣的折騰,大唐接手了隋末動盪的爛攤子,底氣差楊廣何止十倍,更加禁不起折騰。
也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李淵才一直堅持李建成為大唐太子,他看中李建成在政治上的天賦能力,認為大唐需要修身養性需要發展,而李建成的性子幹略能力正適合鞏固唐王朝的根基,讓唐朝更加強大。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發展超乎李淵的預料,李世民策劃仁智宮事件,李建成在用人上出現嚴重錯誤。
“古人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你所用之人,皆是能臣幹吏,我心中有數,此後也就漸漸的放心了。我為何佔據著太極宮而不走?因為我擔心你走錯了路,只有就近待著,監督著,你才能兢兢業業。你近年來的表現不外乎想向我證明,你比建成強,你更有資格當任大唐二世皇帝,透過你的一舉一動,透過你在突厥方面的作為,你已經用事實擊破了我的擔憂,在某些方面,也確實勝過你大哥許多。最讓我歎服的是你成功的分化、離間、扶持了突厥二汗,將強大的突厥一分為二,而爭戰不休。”
李世民看了秦風一眼,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分化、離間、扶持了突厥二汗不是兒臣的計謀,而是風兒獻出的策略。”
李淵卻大笑道:“作為一國之君,可以無才,但不能沒有識人之明,不能沒有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胸襟。如果不懂得放權下去,親力親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