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6章 歷史的提前量,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側受限於禮法,連甕城都不能造——古代皇帝要坐北朝南,不能有人長住在城內比皇帝還北的地方。所以只能是用北橫門與北宮門之間的一小片長方形甬道空間實現等效於甕城的防禦效果。
(唐朝就是光泰門和玄武門之間的長方形區域客串甕城,所以李世民射殺兄弟就是在這兒埋伏。)
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傕只要覺得他把北橫門堵住了,肯定不會相信劉備故意“舍易求難”繼續從北面攻的,牆太高了,哪有人明明慘敗了一次還堅持從這兒打的。
……
劉備自己都懷疑起自己了,捨不得李素教他的、作為備胎的“下策”,敵人當然會更加懷疑和動搖。
但是,諸葛亮卻沒有動搖,聽了劉備感慨攻打東西南三側的種種好處,甚至對兵力部署有所動搖,諸葛亮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地提醒:
“大王有此動搖,也是人之常情,只怪李師的計謀太逼真了,假的都能隨時變成真的來用。其實,我三天前也這麼懷疑過,當時望樓才剛剛勘測選址完,幸好李師走之前,為我解答過這個疑問。沒想到大王今天也犯了跟我當初一樣的動搖。”
劉備聞言,心中暗暗自省:自己可是征戰了十一年的宿將,知兵久矣。這諸葛亮不過第一次與聞軍務,年僅十五,居然也能錯得跟孤一樣?
雖然,聽諸葛亮的語氣,他也不夠成熟,在李素看來也算是“拙見”,可能夠拙得跟劉備一樣,在劉備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這要是讓諸葛亮將來也參贊軍務兩三年,憑著這個天賦,“統帥值”還不立刻反超了他劉備?
其實,這一點上,劉備倒是高估了諸葛亮。這種高估,並不是劉備識人之明不夠,而是他“樣本容量”太少,目前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估,僅限於眼前這一戰的見識。
而眼前這一戰正好是攻城戰,攻城戰對將領的“應變將略”要求是最低的,是呆仗硬仗,不需要多少隨機應變,卻正好發揮諸葛亮理工科思維的優勢。所以這麼一來,諸葛亮和劉備在攻守城天賦方面,看起來才差不多。
要是拿一場野戰、運動戰給諸葛亮初出茅廬練手,那知兵的程度肯定比現在的劉備差遠了,沒個幾年的歷練根本追不平。
劉備也不知道自己誤判了,只是饒有興致地追問:“哦?伯雅臨走時,你便問過這個問題了?那倒是跟孤所見略同,那你倒是說說,伯雅當時是怎麼回答你的、為何還要非堅持攻打北門不可?”
諸葛亮知道表現機會來了,精神抖擻地回答:“李師常說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對於大王而言,此戰要攻破長安,降低攻城難度、減少士卒傷亡,固然是一方面。
可更多的拯救百官百姓,樹立在朝廷中樞的威望,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要是李傕肆虐濫殺,我們卻坐視不做一些事情阻止,難免將來被有心之人攻訐。
普通的攻城戰,全城百姓多半是跟守軍一條心的,因為守軍多半是本地人。反而是攻城的一方,因為是外來軍,加上攻城中難免死傷眾多、積攢了怨氣,曠日持久後再破城,將領往往就不得不許諾士卒不封刀、縱兵大掠數日。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今日之戰是反過來的,李傕雖然守城,他的兵馬有三分之二都是胡人,反而大王的兵馬是王師,是漢人。以漢軍收復胡人佔領的漢城,要從快果決,一下子就奪佔中樞,瓦解敵軍對全城的指揮。
這樣才能避免敵軍在明知必敗之後,有組織地指揮大規模的屠殺,也能防止他們有充裕時間組織準備焚燒皇宮宗廟。所以,攻破北門,直奪未央宮,才是入城後的第一要務。”
這番話當然不是諸葛亮眼下的軍事才華說得出來的,只是他跟李素討論後的轉述。
而至於李素怎麼會想到這一層,其實也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