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章 漢化東胡草原,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柳城郡”,也就是後世的通遼,位於遼河上游。
這一番整頓遷徙之後,赤峰、柳城二郡的總人口接近六十萬,純漢族二十餘萬。
而剩下那些烏桓,也都被田疇等人拿著《史記索隱》慢慢教化同化,讓他們好好種田,認識到自己原本就是大漢子民、是孤竹國之後。
這些潛移默化的統戰工作,總能持續個至少一代人,才能明顯見效,急不得。
另外,為了配合赤峰、柳城二郡的建設,趙雲顯然必須徹底打通整個遼河流域。而遼河在最東北角的那個拐點,原本去年也還沒有正式設定郡縣、原本是遼東和高句麗人之間的緩衝爭奪區。
那地方,大致相當於後世遼吉蒙三省交界的四平。今年為了配合東胡草原那邊的開拓,趙雲也奉命帶兵,在當地又設立了一個新郡,就叫扶余郡。算是安撫已經被征服並漸漸同化的扶余人,以後再慢慢改名字。
由於草原地廣人稀,當地三個郡加起來、佔據的東胡草原超過15萬平方公里,放在中原的話,幾乎相當於一個最小型的州了。但人口才60多萬,還全境都地勢平坦,所以每個移民可以分得的土地還是非常可觀的。
而且按照後世的歷史,在這些地方也沒有建立州、盟,而是設定了三個地級市。可見當地也確實比較適合作為農耕和遊牧的過渡區,在大興安嶺以內,還是可以搞定居生產方式的。
朝廷就給每個人口都分配了足足一千漢畝的土地,其中三百漢畝可以作為輪作耕種,三年一輪,一年種水稻或者黑麥,第二年種一年大豆,第三年休耕。
遠離遼河的地方,那就徹底放棄水稻只種黑麥。
除此之外,當地在屯墾實踐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節約勞力的套路,是原本內地不常用的,主要是大規模的焚燒秸稈還田——
漢末也沒什麼工業汙染,所以燒點秸稈施肥沒什麼大不了的,環境完全可以承受。
同時期美洲的印第安人,幾千上萬年來都保持了燒荒耕作的傳統,一直能保持到西班牙人入侵。
不過,地廣人稀的地方燒荒和燒秸稈,也要防止火勢無法控制的問題。所以經過一線基層的摸索,總結出了“燒秸稈之前,先把田地四周翻耕出隔離帶”的經驗,確保燒一塊是一塊,別蔓延到大面積的枯草原上。
這些措施都弄上,基本上也就能確保黑麥這種低產作物,也能常年放養式畝產三四百漢斤了。
因為黑麥這種作物,本來優勢就是用水少、耐寒耐大風,缺點是可食用的種子部分產量極低,而莖稈葉子浪費的營養物質太多。
也正因為種子少產量小、莖稈卻粗壯高大,黑麥才那麼抗倒伏,草原上大風環境也不容易吹倒。
但秸稈一多,如果不還田,對土地肥力的消耗就太快了,寒冷環境下自然腐爛堆肥又太慢,燒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谷/span而歷史上毛子在西伯利亞種黑麥,倒是沒有普遍用放火的方式,但他們的休耕週期更長,一塊土地種完黑麥後,多的能休上四五年,等秸稈徹底爛透還田再回來種。
但那是建立在西伯利亞面積更為廣袤、人口更為稀疏的前提下的,那兒不差荒地。通遼、赤峰一帶跟西伯利亞還是沒法比的,還是要稍稍注意節約土地。
一番勤政治理,估計今年當地的百姓就能實現自給自足了。
另外,朝廷發放給當地百姓的土地雖然多,但早期有五年的墾荒免稅期,後續五年還有減半徵稅優惠。加起來十年期滿後,也只按照“佔田一百漢畝”的理論產量的三十稅一來徵稅,也就是休耕輪作的土地算是白送的。
這樣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就足夠充分調動當地人好好種田生產了。
一千漢畝地皮裡,剩下的七百漢畝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