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蝗蟲與貪官(上).,攝政大明,蟲豸,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次蝗災,難道當真就無法抑制嗎?如果加派人手撲殺的話,蝗災總會蔓延的慢些,百姓們耕種了一年的糧食,也多少可以收回一些。”

趙俊臣此言,原本只是順口一說,顯示一下自己對蝗災的關心罷了,畢竟在趙俊臣看來,組織人手撲殺蝗蟲這種事情,劉長安身為知府,肯定早已經在做了,只是蝗災來的太急太快,成效不大罷了。

然而,事實卻與趙俊臣的想象南轅北轍。

聽到趙俊臣之言,劉長安一臉的驚駭莫名,磕磕巴巴的說道:“大、大人,蝗蟲怎麼可以撲殺?蝗災是蝗神降下的天罰,一旦撲殺,得罪了蝗神,那可如何是好?”

另一邊,許慶彥也是同樣的表情,連聲說道:“少爺,蝗蟲可不能撲殺,否則就是違抗天命,是要被神靈責罰的!!”

看到劉長安與許慶彥的表現,趙俊臣不由的一愣。

蝗災是天罰?蝗蟲不能撲殺?否則會得罪蝗神?

把蝗災這種天災視為天罰,這種觀點在後世看來,頗為可笑,但看到劉長安與許慶彥此時一臉的嚴肅認真,趙俊臣卻意識到,在這個時代,這種論調早已是深入人心。

趙俊臣上一世讀書頗多,對於古時之人對於天災的看法,也略有理解,他知道古人大都會把天災看作是一種“天罰”,並對這種“天罰”極為敬畏看重,一場大規模的天災,甚至還會逼得皇帝下“罪己詔”,不管是明君還是昏主,都要在“罪己詔”中承認自己德行有虧,以祈求上天原諒。

雖然明白這些,但趙俊臣卻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這種觀點在古時竟會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僅僅只是因為把蝗災看做是一種天罰,為官之人就可以任由自己治下蝗蟲肆虐、草木皆盡、饑荒遍野,而百姓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漫天遍野的蝗蟲把他們辛苦耕種一年的糧食啃食乾淨——那可是他們今後一年的活命糧食!!

然後,趙俊臣突然想起了唐代名相姚崇。

姚崇應該是古時官員中最先反對“天罰論”的,大約是唐朝開元四年,山東蝗災氾濫,在所有人都一心指望著“祭天祈福消災”時,唯有姚崇一力主張撲殺蝗蟲並焚燒蟲屍,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頗為開明,最終同意了姚崇的主張。根據姚崇的建議,蝗災被迅速撲滅,救活百姓無數,一時間姚崇被山東百姓視為萬家生佛,感激無數。

但沒過多久,形勢卻急轉直下,第二年山東再次發生大範圍蝗災,一時間“天罰論”喧囂直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次蝗災復發是因為姚崇逆了天道,得罪了神靈,之前還視姚崇為萬家生佛的山東百姓,對姚崇的看法也突然轉變了,認為是姚崇連累了他們,一時間民怨沸騰,滿朝上下人人彈劾姚崇,而向來視姚崇為左膀右臂的唐玄宗,雖然再次聽從姚崇的建議撲殺蝗蟲,卻也不得不貶斥姚崇,以此來寬慰世人。

姚崇一生官運平穩,唯獨那幾年起起伏伏,雖然是各種原因使然,但山東蝗災,無疑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政敵們攻擊他時最有力的藉口和理由。

而自姚崇之後,雖然已是時隔數百年,社會在不斷發展,但世人對天災的看法,依然沒有多大的轉變。

甚至,因為姚崇這個前車之鑑,都很少有人敢明目張膽的在蝗災時主張撲殺蝗蟲了。

事實上,不僅僅只是蝗災,無論是旱災、洪災、火災、地震,在這個時候,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總不是自救,而是去求助那些虛無縹緲的蝗神、城隍、龍王、灶王爺和土地神們。

……

就在趙俊臣暗思之時,另一邊,劉長安卻覺得自己有必要教給趙俊臣一些“常識”了,在劉長安看來,趙俊臣提出“撲殺蝗蟲”之說,完全是因為不知世事、年少無知。

畢竟,在世人看來,趙俊臣之所以能身居高位,並非因為德行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賊:誰才是真正的太陽神

墜落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