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官復原職
璐曼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6章 官復原職,錦鯉福寶下凡被團寵,寵物成精了,璐曼曼,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七月初二,小廝蘇旭一大早將馬餵飽便等在蘇府門外,臨走前看了看女兒蘇思淼還在熟睡,不捨的看了一會兒乖女兒趕忙起床洗漱。
蘇淮瑾匆匆忙忙換上朝服,臨走前都來不及吃早餐,溫氏一大早就起來準備,臨走前匆忙喝了口粥就走了。
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時五點到七點之間,大臣一般在寅時等候,即三點到五點,因此很早就得出發進宮覆命。
蘇淮瑾兩個月探親假匆匆忙忙結束,不得不被迫起那麼早,一路上都在打著哈欠,今日上朝非常順利。
軒轅規定每兩天上朝一次,雙數上朝,單數不必,取意:好事成雙!因此並不用日日上朝。
今日只見那軒轅帝威風凜凜,端坐在龍椅上,氣場十足,中年大叔長相帥氣,並不像絡腮鬍大叔那樣顯老。
之前殿試根本不敢抬頭一睹龍顏,今日拜見皇帝行完禮蘇淮瑾可以大大方方看一次了,蘇淮瑾定睛一看,被皇帝陛下的氣勢震懾住。
軒轅帝目光如炬,聲音威嚴,憑藉著超然的姿態,統御天下萬民。貴氣凝聚成天,身穿龍袍,威嚴不可侵犯。
神采奕奕,就像一面旗幟,讓人感到十分敬畏。整個人大氣磅礴,身材威武,光鮮亮麗,散發出無盡的榮光。
被安排到翰林院任修撰一職,從六品,主要職責為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翰林一職原本是一個類似供養各類有專長的人員的機構,“皆有待詔之所,其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練、僧道、醫卜、書奕”。
軒轅崇明四十年,又加入修史的功能,職掌制誥,備顧問。翰林們雖然是天子私人,極盡榮寵,但其實與朝政並無多大關聯。
到了軒轅崇明五十年時,先帝誅殺胡韋庸,廢除相權,天下政令皆出於皇帝一人之手。
可天下事務林林總總,先帝即使是鐵人,一天有四十八小時也忙不過來,最終也只能認慫。
“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在軒轅崇明五十五年設定了殿閣大學士來幫忙處理政事,其中8個殿閣大學士有一半出身於翰林。
先帝勤政,政務大多還是由他親自裁決,殿閣大學士們所起的作用不大。後來先帝又偷了個小懶,首創內閣制。
“開內閣於東閣門內”,選取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七人“入直文淵閣”這七人雖然參與機密要事的裁決,但職位上並沒有變動。
“內閣止設翰林學士及講讀、編修等官,備顧問而已”,仍屬於翰林官,類似於天子近侍。
到後來,內閣的權力一步步擴大,票擬批答成為內閣的專職,“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無宰相之名,卻掌握了宰相的權力。
內閣原本是天子的近侍機構,到後來變成了處理國家政事的行政機構,內閣首輔成為了事實上的百官之首。其他內閣大學士地位也水漲船高,擁有不下於各部尚書的地位和權力。
內閣大學士這麼吃香,但要搶到一個入閣名額卻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內閣大學士大多出身於翰林院。
“統計軒轅崇明一代宰輔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如,先帝最早選用的7位大學士中,有三位不在翰林院任職,改翰林院後方可入職,到後面翰林方能入閣更是成為定規。
其次翰林入閣要經過廷推。內閣創立之初,內閣大學士由皇帝親自點選,但隨著內閣權力的擴大,大學士的選拔制度也發生了改革,大臣們為了制衡皇帝的權力,開始了閣臣的廷推制度。
廷推就是由六部九卿和科道官員推舉,再由皇帝選用,這種入閣的方式事實上分了皇帝的權力,皇帝雖然不願意,也只能預設廷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