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黃帝篇(6)
上官小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漢朝黃帝篇(6),神域外傳之穿越三國時期,上官小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0章 漢朝黃帝篇(6)
根據《史記》記載,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上尊號為高皇帝,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尊號為漢高帝,而不是後世習稱的漢高祖。但是《史記·高祖本紀》首稱劉邦為高祖。西漢之後的後世之君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尊敬,均尊稱呼他為高祖。而班固寫的《漢書》文字相同,恐引歧義,將《史記》中的“高祖”換為“帝”。
為政舉措
政治
劉邦自稱帝起,在位共八年。在這八年期間,他並不能將漢家天下治理得太平無事,卻緩和了漢與匈奴、南越的關係,平定了內部的反叛,剷除了內部潛在的威脅,使當時的政治局勢趨向穩定。
善用人才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使劉邦受困,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稱帝后,記恨季布多次把自己逼至窘境,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任命他為郎中。丁公是季布同母異父的弟弟,他聽說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羽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建立漢朝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即位的同年,劉邦在雒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強化皇權
(一)安撫功臣宿將
主詞條:西漢開國功臣
漢初沿襲秦朝的二十等爵制,用以對軍吏及百姓進行激勵嘉賞。劉邦稱帝后,剖符封功臣。當時諸將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侯。一次,在雒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眾人怕劉邦不能全部封賞。劉邦又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功勞大而不忍心殺他。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當劉邦在位時期,除七位異姓王外,功臣封侯者一百三十七人,與外戚合計,凡一百四十三人。部分封侯者有並列排名的情況,實際封侯數量更多。漢朝的封爵誓詞,據《史記》記述,其文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消磨的像磨刀石一樣小,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讓對你們的恩澤延及後代)。”實際上,劉邦著力平定的是威脅中央統治的“王”,真正誅除的“功臣”僅有放任部下違法亂紀,繼而被煽動擁兵造反、自立為王的陳豨。其餘功臣、宿將,如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張良、陳平,甚至雍齒、項佗等,大都得到善待,爵位也能被後代承襲。
(二)強本弱末
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也按多年的社會風氣沿用了先秦的分封制,將兩者結合,實行郡國並行制。他即位之初,重新分封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統治範圍廣大。在劉邦、呂后等的謀劃下,韓信、陳豨、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