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謬,不出於聖人之教嗎?”
聽顧塘之言,焦竑心底一緊,陶望齡這答不好,會引起當今儒學三派一場大爭論。
陶望齡聞言則道:“敢問顧兄師從何門?”
顧塘當即道:“先師近溪先生。”
陶望齡點頭道:“原來是近溪先生,聽聞近溪先生於鄉里去世,實是我儒學的損失。但我有一事不明請教顧某,近溪先生傳自於王學哪一脈?”
顧塘當即不好說,王陽明死後,王學一分為七,哪一派都說自己是正宗。
陶望齡道:“聖人之後,儒學一分為八,都說自己是聖人真傳,漢武帝獨尊儒術,但百家仍在,到了宋時,始掃盡百家歸於宋人,而今又掃盡宋人歸於朱子,對於朱子一門難道就是孔門正道嗎?”
“那麼依先生所見呢?”顧塘有些不服氣問道。
陶望齡笑了笑道:“當年學功先生曾與我說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南方人北上求學,遇到大風雪,都快要餓死了,幸虧一家人收留,主人家給他端來黍飯。南方人只吃稻米,從未吃過黍飯,但飢餓下無暇分辨問主人家,這是什麼如此好吃。主人家笑著說,這是黍飯,因為你肚子餓,所以覺得好吃,因為好吃,故而能吃得飽。故而不會去分辨他是黍米還是稻米。”
聽了陶望齡之言,焦竑,湯顯祖都是點頭。
眾士子也露出恍然的神色來,陶望齡繼續道:“今人小至儒學,大至問道,猶如擇食,只問喜不喜吃,不問吃不吃得飽,無論朱學,王學,林學猶如稻米之南,黍米之北。是以謀道如謀食,只要是真飢之人,何來擇食之說。至於平日是愛吃稻米,還是黍米,從心爾!”
陶望齡之言,迎來了下面讀書人的一致掌聲。
一旁林世璧也是鼓掌道:“真知灼見。”
陶望齡起身躬身謝過,臉色淡然,半點沒有自驕之色。
而焦竑這時候對陶望齡,林學已是大為改觀,這時候他在臺下忍不住道:“林學只談事功,只談外王,為何不談性命,不談內聖?”
眾人看去,已有士子叫起來道:“這不是焦先生嗎?”
“不錯,崇正書院的焦先生!”
“我應天士林翹楚,不料他也來聽陶先生講學了。”
而臺上陶望齡聽聞對方是焦竑後當即起身道:“陶某在浙江時早就聽聞焦先生之大名,今日一見實在是幸會,還請臺上一敘。”
焦竑當下走到臺上與眾人對揖,焦竑在應天名氣很大,有他在如李登,顧塘都退居一旁了。
陶望齡道:“願一聞先生高見!”
焦竑當即道:“儒釋道三家都談性命之學,以超脫生死,理學也談內聖至外王,以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為修身之道,但林學只談事功不談修身性命可乎?”
焦竑之言可謂發人深省,釋道兩學都是關注於性命,比如人看重的,人從哪裡來哪裡去,如何超脫生死,看透這些來獲得心靈的平靜。
理學作為對儒學的補完最大的作用就是性命之學,以往儒學只關注入世,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之道。
而理學的開創,開始關注於自身,並開創了由內至外的的方法,是以有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再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整套的體系。
至於王學更不用說,他在性命之學更進一步。
但見陶望齡道:“聖人之學本沒有性命之道,當年子貢曾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陶望齡道出,眾人都露出了認真傾聽的神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