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進船艙請林延潮用晚飯。

林延潮卻來了談興,當即道:其實我也有感觸啊,我常言,事功切不可落於口頭上,要彎下身子到實地中去,但如何道在器中,也是一個難處。”

“農政之事乃工商之本,農不穩,則工商也無從談起。事功之學,當在農政一事上務先,將來還有商,還有工,要讓天下讀書人都知道,務農,務工,務商,都能叫真正的事功,而不是隻有做官一條路。”

聽著林延潮說話,徐火勃已是迫不及待拿出紙筆來記下,他知道又是老師講課的時候了。

這時候徐光啟問道:“學生知道務農,務工,務商都是事功,那麼官員又是如何事功呢?”

林延潮回答道:“官員之事功,讓天下的人都去事功,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想要去務農的去作農田,務工去作坊,務商的去商鋪。”

“我說的盡地力三字可能詞不達意,稱為生產力更恰當一些。一畝地以往收一石,要收兩石。一是更多的人去下田耕作,二是有人能懂得如何能盡地力。”

“懂得盡地力,不一定要下田勞作,有人可以打造農具,這是工匠之事,有人可以飼養耕牛然後出租,這是商人的事,還有的人可以飼養良種,教百姓何時播種,何時施肥,這就是我們讀書人作的事,合在一起就是慾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我們古往今來所為的,只是讓更多的人都去務農罷了。”

“那麼為什麼古人不如此為之呢?三代時卻從未聽說過此舉啊!”謝肇淛開口問道。

林延潮當即道:“那是因為三代之時,沒有鐵具,甚至沒有銅器,自然打造不出好農具,甚至也不知道深耕之用,如此更不知使用耕牛,更不說他們還沒有今日番薯,苞谷之物。最重要是那時天下人口不過百萬口,哪裡如有今日億萬生民之多。”

“一時之制度,只能適用於一時,卻不可適用於一世,若墨守陳規,天下必亡,這也就是我們不斷變法事功的初衷所在了。”

其餘的人還在半懂半不懂之間,但徐貞明,徐光啟都是露出拜服的神色。

林延潮所引用的知識,乃是國富論的知道罷了。

但這個知道對於這個時代的讀書人而言卻是破天荒的。

徐火勃雖是聽不太懂,但仍是不明覺厲的記下心底暗自慶幸,果真還是跟在老師身邊能學到東西。

林延潮又向徐貞明道:“也請徐先生多培養能夠務農事的讀書人,這務農事不是學如何為政,而是學如何盡地力,這是要從課農學圃中得來的文章。”

徐貞明當即道:“部堂大人一語驚醒夢中人,在下謝過部堂大人。”

徐火勃聽了後又趕緊記下林延潮的話。

也就是林延潮這一番話,徐貞明下面數日就埋首於船上,將自己這幾年來屯墾種旱田的心得,寫作了一書。

此書也模仿了他前作《潞水客談》,用船上兩個人無聊時,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講農政。

只是地方從潞水換到了微山湖,於是徐貞明將書名為《微湖客談》。

從此事功之學又分出了一支,不過此乃後話。

運船繼續前行,船到了山東地界,林延潮就不能不去看一個人。

這個人與申時行一樣,都是林延潮仕途上的恩人,他就是現任河道漕運總督潘季馴。

提起潘季馴,徐貞明,徐光啟二人都是肅然起敬,論及事功二字,人家才是大明第一人呢。

至於王士性對於潘季馴也是敬仰已久,二人都是浙江的同鄉。

但林延潮此去見潘季馴,卻帶著惆悵和傷感,這一面很可能是二人最後一面了。

自河道衙門與漕運衙門合併後,潘季馴已不坐鎮濟寧了。他現在正在主持開鑿李家口河,此事林延潮記得是潘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