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千章 經史並重,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者卻大笑置之,說明張良輸了。”
眾翰林已是深深震撼,史記裡短短几十個字,將一段交鋒說的如此巧妙。之前那等說張良脾氣好,尊敬老人,故而忍耐處下,完全想當然的,誤了多少子弟。
但偏偏書裡不會說的明白,而是讓你自己去想,這就是思辨。
然後林延潮續道,後來老者去而復返,告訴張良五日後天明在此見面。
張良此刻受了教訓,知道老者是高人,跪著道諾。
五日後天明,張良到了橋上,老者已經到了。老者生氣說,與老人家約會,你年輕人怎麼敢遲到,五日後再來。
五日後張良等到雞鳴後,到了橋上,看見老者又已經到了。老者看見張良怒道,你怎麼又慢了,五日後再來。
五日後,張良等到第四日夜半即前往,到了橋上後片刻,張良就看見老者,老者喜道當如此。
這一段故事眾翰林都知道啊,這是強調我們要守時啊,要培養尊敬老人家這麼良好品德。
或者是秘籍不可輕授,費心得到的才會珍惜,這又是一個人品考驗。
但其實不然,老者之前橋上穿鞋告訴了張良一個'忍'字道理,而這一次告訴了一個'先'字。
兵法上爭先的道理,每次張良去都比老者晚,那麼要想不比老者晚,爭到先這個字,就必須比老者有更萬全的準備。
坐在橋上苦等五日是傻逼的做法,要想不晚就要在第四日晚上,第五天的凌晨趕到。
若是老者第四日半夜趕到,張良也可以說,你不是說了第五天嗎?你第四天來了,不可以怪我哦。
所以張良第四天夜半來後,無論如何都立於不敗之地。張良到後,過了片刻(少頃),也是就是第五天的凌晨,老者稍晚了張良一會趕到後,見到張良反而大喜。
因為他知道張良懂得了他的意思,透過了考驗,老者傳授張良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姜子牙。
所以這就是道家挑選傳人的方法,重在一個'悟'字,他不會告訴你辦法,而是自己領悟。
大部分人解讀留侯世家這一段,往往用品行這個方面去解析,往往就是錯了。黃石公傳授張良兵法,是因為張良有悟性,而非張良是一個好人。
聽了林延潮講後,眾翰林都不由震撼,什麼是史學,如何讀史書,為何我們讀的,與林延潮讀的完全就是兩個樣子。
林延潮為何為日講官,能受天子賞識,正是因為對方讀史錘鍊智慧,能夠經世致用啊。
季道統此刻面色漲紅,半響後方道:“林學士之史學功底,下官實是心服口服。”
林延潮點點頭笑著道:“客氣了。”
駁倒了季道統,林延潮目視過眾翰林,現在恐怕再也沒有人會在林延潮面前說出讀史無用的話來吧。
說到這裡,林延潮看向眾人道:“道家重悟,不重傳授。因為道德經第一句話即言,道可道,非常道。講出來的道理,就不是原先的道理。”
“而佛家是明心見性,傳授越多,點撥越多,越成識見障,知道越多越會覆蓋了本性,所以禪宗推崇是以心傳心。”
“而唯獨我們儒家不同於佛道,先聖從不虛言。孔聖作易,程朱解釋四書,即以直白之語註釋經義。是先賢不知道可道,非常道?並非如此,這是先聖之志,先聖們相信哪怕三尺蒙童,有心向學,循序漸進,人人皆可成聖賢。”
眾翰林聽了林延潮之言不由正色,說的好啊。
雖說儒學平日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從五經到四書,從論孟到大學,在到四書集註,難度是越來越低,話越來越淺白。
要不經講解看讀四書五經,那要多高的悟性啊。所以儒學透過講解一直在放低門檻,孔子當年三千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