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4章 辯經,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題基本都是相通的,換到西方哲學裡,‘志’與‘氣’,就成了本我和自我。

而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無論是‘志’還是‘氣’,他們都是人的一體兩面,西方哲學有了本我和自我,必然衍生出超我,在程朱理學裡也有相同的一套東西,那就是‘道’,而人如果想格心,遠離‘志’與‘氣’對人的束縛,追求‘道’,那就得以類似【升維】的方式得到精神上的超脫,就必須透過‘功’,也就是理學的《工夫論》。

至於理學的《工夫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之前姜星火上海縣衙裡,在‘集義’和‘敬’的部分,上課的時候已經講過了。

程頤故事裡所謂“豈無義與命乎”,就是指遊定夫心思不再放在讀聖賢書上,而是花在千方百計取得科舉成功上,一個人太在意應舉的結果,不知不覺就會掉進利祿的陷阱而遠離讀書學成聖賢的道路。

所以,當理解了這一切理學的前置條件後,才能明白孔希路的典故到底有多巧妙。

還是一語雙關。

其一,這個典故里的‘命’,根源上還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也就是二程的核心思想《有命論》;其二,還是源自二程的《志氣說》,孔希路是想告訴姜星火,你所追求的變法理想,以及你的負氣行事關押我,在我以更高的視角看來,不過是你‘志’與‘氣’的糾結罷了,而這一切,都抵不過‘命’.你所求的東西,根本就不符合道,用的功夫也是錯的,得到的自然是錯的結果只不過你還不知道而已,等到你搭上一切卻看到失敗的那一天,回想起今天我跟你說的話,你自然明白,什麼叫做一山更比一山高。

澹澹的優越感與隱含的鄙視感,就這麼糅雜在簡單的小故事裡。

“還吃嗎?”

姜星火忽然指了指孔希路桌子上的硬桃子。

孔希路一怔,卻是意識到姜星火有深意,主動把硬桃子遞了過去。

黃信和李至剛也在好奇地看著,姜星火到底該如何拿桃子破題。

這是極為難破的哲理,甚至如果延伸開來,‘志’與‘氣’與‘功’的辨析,如今明初的任意一位理學家,都足夠拿來研究一輩子了。

姜星火沒有說話,啃了一口硬桃子。

鮮紅的果肉在他嘴裡嚼了起來,汁水四溢,滿嘴都是香甜的味道。

“尹川固然有言: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若志立,則無處無工夫,而何貧賤患難與夫夷狄之間哉?”

這句話也是程頤的經典論調,是跟之前孔希路的故事緊密相關的。

這裡的意思就是說,程頤的意思雖然是隻要立‘志’,也就是基於理性的角度來求‘道’,那麼缺的只是工夫罷了,至於人的具體狀態,貧賤、患難、夷狄,都不重要。

換言之,也就是以適應現實的理性‘自我’透過正確的方法來尋求道德化的自我,也就是‘超我’,只要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抵達‘超我’便有了正確的方向。

姜星火彷彿真的就是渴了吃個桃子,一邊咀嚼,一邊說道。

“然《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微幸。”

黃信微微一愣,似乎想到了姜星火接下來要說的話。

方才那句“而何貧賤患難與夫夷狄之間哉”,便已經引出《中庸》的原文了,追根朔源,這是毫無破綻的答法。

姜星火把啃了一半的硬桃子握在手裡,平靜地看著孔希路。

“你孔希路問我‘豈無義與命乎’,何謂‘義’?何謂‘命’?”

不待孔希路答話,姜星火一改剛才的平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你這也叫坐牢?老朱羨慕了

奧爾良烤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