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5章 龜甲,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什麼姚廣孝短短的一句話就能讓人感到這麼大的壓力?

原因就在於孔子整理了包括《禮》在內的先秦著作六經,孔子是整理者,也是傳承者,禮作為儒家的根本,並不是孔子所創造的,而是三代君師創造的,這既構成了儒家源遠流長的學術源頭,也造成了一個弊端,那就是正如朱熹解四書,解得是別人的東西一樣,孔子修六經,同時也用了別人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並非完美無瑕的。

六經皆史,問的不是六經是不是都是史書,而是問的,六經是不是都是歷史真實記載的載體?

曹端的心頭,隱約間籠罩上了一層陰霾。

儒家學術界有一個公認的“秘密”。

那就是,誰都不敢保證,六經記載的東西,都是真的。

六經之所以權威,還得歸功於秦始皇,政哥一把火燒了大部分先秦藏書,後面又經過戰亂,儒家的六經雖然也受損,但至少五經傳了下來,相當於成了孤證,說啥就是啥,這也是儒家能始終掌握話語權的原因。

歷史長,夠權威,懂迎合,換你當皇帝你也選儒家。

當然了,雖然先秦流傳下來的書籍不多,但還是有的,所以難免會跟六經裡面的某些記載有衝突,可儒家關於歷史的話語權還是牢不可破,這就是因為,其他孤本證明不了自己是不是偽造的,也證明不了自己記載的就是對的。

兩個矛盾的記載,你憑啥說我就是錯的?

再加上儒家在大部分時間都掌握了話語權,所以即便是有質疑的聲音,也都被掩蓋了下去。

曹端不確信姚廣孝手裡有沒有什麼能證明六經記載是錯的的證據,但這話他沒法答,索性曹端也不是不懂變通的,眼見著沙漏時間要走完了,乾脆來了次裝傻充愣。

是的,辯經是可以裝聽不懂的。

曹端一本正經地說道:“元代名臣郝經在《經史論》中有言:古無經史之分,孔子定六經,而經之名始立,未始有史之分也,六經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書》史之辭也;《詩》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斷也;《禮》《樂》經緯於其間矣,何有於異哉?”

“經即是史,史即是經。”

這就是在裝傻混過一個回合,等對方主動戳破,藉此多給自己爭取一個回合的思考時間了。

不過曹端還是要臉的,他倒也沒有強行去拿這個回合的主動權來反問一句,當然了,曹端也沒什麼可反問的就是。

姚廣孝見對方裝傻,微微一笑繼續逼問道:“那到底是經在前還是史在前?”

曹端看著姚廣孝咄咄逼人的樣子,一時間竟是有些不確定,姚廣孝手裡到底有什麼,能讓他這麼自信,但有些關隘他沒想明白,於是繼續搪塞。

“朱子有云:讀書須是以經為本,而後讀史,自然是先經後史。”

這裡其實是朱熹治學的觀點,只有先讀經,在此基礎上體驗先王的意圖,然後再讀史書來知道古今興衰,除此之外,就是說儒家的經義是根本,史書只是考查古今治亂安危、禮儀制度的輔助。

姚廣孝此時乾脆徹底攤牌。

“汝口口聲聲說《禮》乃是三綱五常之根源,三綱五常是天禮也是天理,那麼想來《禮》代表了更根源的天理,可這《禮》,便沒錯嗎?”

曹端心中一凜,知道再也搪塞不過去了,不過他趁著這兩個回合的機會倒也思考完畢,連忙答道:“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天下之術業,皆出於君師之掌故,道藝於此焉齊,德行於此焉通,天下所以同文為治。”

曹端正面回答了姚廣孝的問題,他的意思是古人不會離開事情去講道理,六經都是記錄三代先王政治的典籍,道藝和德行都聚集在這幾本書上,所以肯定不會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紅樓之韶光如夢

泱上雲逐

震驚!敗家子的私房錢比國庫還多

墨染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