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寺中一老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1頁,日月重光,竹下寺中一老翁,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德十六年,九月初六。
昨日因為帽兒衚衕一場大火,皇帝輟了早朝,只開了午朝和晚朝,據聞議事到極晚,想不到今日早早叫了大朝會,看著卻精神奕奕、神采飛揚。
「今年雖然宣府、大同鬧災,但好歹搶救及時,未造成太多百姓傷亡。此外,江南不論夏種夏收還是秋收都頗為順利,預計又是個豐年。再加上先前裁撤錦衣衛的冗濫軍校、鹽所等的冗員,也算是節了流,朝廷總算能喘上一口氣了。」朱厚煒和顏悅色道,「內閣及六部以下大小臣工這段時日辛苦,若有多日不曾休沐的,可調整休沐或者補個休沐,就簡稱為調休或補休吧。」
眾人謝了恩,朱厚煒取出幾分摺子,「這裡有幾份彈劾,朕先前粗粗看了一遍,覺得頗有道理。兵科給事中夏言啟奏,說是不少勛貴以各種卑劣手段,侵佔民田,最駭人聽聞的是,有國公為了竊據民田,竟然慫恿盲流構陷永平知府,此事若當真屬實,則駭人聽聞。劉指揮,此事就交給你們錦衣衛去查,務必要查清楚了。若是屬實,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朕不管祖上立過多大的功勳,只要魚肉百姓、橫行鄉裡,嚴懲不貸!諸君,須得謹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啊。」
見諸人諾諾稱是,朱厚煒也不知他們聽進去幾個字,只覺無趣,便轉移話題道:「先前朕讓翰林院寫的報告,進展如何了?」
翰林學士上前奏報,「自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以下,直至五經博士、待詔,再加上庶吉士,二京翰林院此番共成文八十篇,請陛下雅正。」
「好!」朱厚煒看著厚厚的一本冊子,笑道,「朕會一篇篇仔細看,但很需要些時日。嗯,不如諸位閣老為朕分憂?」
說罷,朱厚煒拿著那八十多份報告分給梁儲、費宏、蔣冕、毛紀、孫清等五人,「待你們考評罷,每人選出等次最優的三篇,交予楊首輔,選出最優十份。之後,朕再來選出三甲。」
閣臣們不知什麼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雖覺得這些所謂報告興許無甚可讀,但見皇帝在興頭上,也不忍心掃他的興致,均老老實實地領了差使。
本來就這麼和和氣氣地散朝,想不到存在感極低的順天府尹竟也高聲奏報。
「陛下,臣有本啟奏。」
朱厚煒挑眉,「但說無妨。」
「近日,在京城不少讀書人群聚之處,都出現了一本書,若是聖人之言也便罷了,但這本書……」順天府尹吞吞吐吐,「這本書名叫《正言竑議》,說了不少宮闈秘事……」
朱厚煒瞬間想到了《憂危竑議》,勾了勾嘴角,「既是秘事了,他又如何得知?許是妖言惑眾罷了。」
順天府尹將一本冊子交給太監,擦了擦額上的汗,「主要是有些事真假難辨,還請陛下聖裁。」
朱厚煒開啟看了兩頁,眉頭禁不住跳了跳,畢竟打頭的便是朱厚照之死,還牽扯到了邵貴太妃、興王朱厚熜,再往下看,竟然是齊太妃之死、王貴妃之死,附帶上張家這些年的所作所為,樁樁件件在他眼中看來,竟像是真的。
他神色凝重,殿上眾臣或多或少這幾日也都聽聞了這本聳人聽聞的奇書,看他神情幾乎都認定了書中所說就算不全部屬實也差不離,特別是位高權重如閣臣、尚書們,本就對這些事有所猜測,如今更是篤定了七八分。
「此書事涉宮闈,還是先封禁了,」朱厚煒緩緩道,「從此刻起,所有官刻、坊刻、私刻均不得刻印。」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以他過去管輿情的經驗,任何事越是早早介入調查取證,大大方方坦然面對,及時發布詳實清晰的通告,越是能儘早平息輿論。而像這般含糊其辭甚至粗暴封禁,只會挑起公眾無窮無盡的獵奇心態,搞到最後,原先可能不知道的也一清二楚了。
之後,皇帝心事重重地叫了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