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3章 北魏遷都,龍山明月刀,魏江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等的願望,百姓們的一大喜事啊!”群臣齊呼“萬歲”贊成遷都,然時仍有許多鮮卑大臣不願南遷,但更懼南伐。故只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遷都之舉至此議定。
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孝文帝北巡至平城,臨太極殿,引見留守百官大議遷都。他曉喻群臣說:“朕將遷都洛陽,諸位大臣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 燕州刺使穆羆首先出班跪奏道“遷都大事,依臣愚見,不宜遷都”孝文帝平心靜氣地問道“你就講講不能遷都的理由吧!”穆羆振振有詞地說“國家北有柔然之冠,南有荊揚(指南齊政權)未曾賓服,西有吐谷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四方未能平定,國家尚待統一。以此相推,所以不可。況征討四方,需要大量戎馬。洛陽地處中原,沒有牧場,馬從何來?”“今代郡在恆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正因這個緣故,所以要遷都中原”穆羆仍不服氣,接著非難道:“臣聽說黃帝都於涿鹿。以此說來,古代聖王不必都要定都中原。”孝文帝應聲答道“黃帝以天下未定,居於涿鹿;既定之後,也遷都河南。”尚書於景接著奏道“臣不以為代郡勝過伊、洛之美,但自先帝以來,久居此地,百姓已安,一旦南遷,眾人未必樂意。”平陽公還以老臣自居,也帶著責備的口氣說:“陛下去年親率六軍南討蕭氏,到了洛陽,派任城王澄至平城宣旨,命臣等議論遷洛。初奉恩旨,心中惶惑。遷都大事,應當詢問卜筮,審定是否大吉,然後定奪。”孝文帝耐心地回答道:“周公、召公是古代 聖賢,乃能卜居相宅,往營洛邑。今日沒有這樣的聖賢,占卜又有什麼益處!況且《左傳》上說‘卜已決疑,不疑何卜’。黃帝占卜不成功,賢哲天老也說是‘吉’,黃帝聽從了他的話,終至昌盛吉利,這樣,具有全德的人預計未來就比龜卜還正確,作帝王的以四海為家,或南或北,哪能常居一地!朕的遠祖,世代居於塞外荒涼之地;文皇帝開始都於東木根山,昭成皇帝建盛樂(今內蒙呼和浩特市)新城,道武皇帝又遷都平城,朕為什麼就不能遷都中原? 一席話說的眾人啞口無言。“老王爺左帥元鴻系受先帝和太后託孤重臣,現在全權交予三軍兵馬大元帥楊玉昌和太傅李玉龍,已在金庸城籌建新都,規劃圖紙報萬歲審定矣。”任城王元澄和鄴城王元亮表達了元鴻元老的態度,前懷州刺使青龍、前秦州刺使呂文恩等雖仍抱著頑固態度,也都辭屈而退。第二天,孝文帝親臨朝堂,宣佈詔令,分部分批遷都洛陽。
十月,以太尉、平陽公元丕為太傅,錄尚書事,留守平城。玉昌為左相,玉龍為右相,主持洛陽遷都。孝文帝拜辭太廟,奉遷祖宗牌位,從平城出發,經鄴城,於十一月下旬回到洛陽。為清定流品,他以清河大族、尚書崔亮為吏部郎,負責選舉;為解決遷洛後戰馬缺乏的問題,他命後軍將軍宇文福和馬旺巡視牧地,選定洛陽稍北的河南孟縣一帶作為新牧場,取名邙陽牧場,每年從河西走廊的河西牧場將大批牲畜先徒放幷州(今山西一帶),再步步南遷到洛陽,這樣可以使牲畜漸習水土,不至死傷。邙陽牧場常年蓄養戎馬十萬匹,牲畜無數,以宇文福為司位監,專事管理,致使牲畜蕃滋,略無耗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