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9章 (2),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已經壓根兒不提路上絲綢之路。其他國家也深受這一問題的困擾,亟盼開闢海上路線進行貿易。羅馬帝國為了擺脫安息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曾於東漢時期試圖開闢到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例證。
其次,陸上交通受自然條件限制嚴重。路途遙遠,環境、氣候惡劣,運輸工具單一,再加上所運送物品對自然條件依賴較嚴重,使得陸上交通日益被人捨棄。海運的出現則較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並有很多陸路所不及的優點,所以海路日益興盛,並最終取代了陸路,成為主要的運輸途徑。
唐時經濟的繁榮,成為海上貿易發展的基石。唐中期以前,中國封建社會全面繁榮,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海上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中期以後,北方衰敗,經濟重心南移,加上南方多良港,使得對外貿易多取道海路,客觀上也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唐朝時實行鼓勵和保護外商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國商人的熱情。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曾下達諭令:“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來,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悅。如聞比年,長吏多務徵求,嗟怨之聲,達於殊俗。況朕方寶勤儉,豈愛遐琛?深慮遠人未安,率稅猶重,恩有矜恤,以示綏懷。其嶺南、福建及揚州蕃客,宜委節度觀察使常加存問。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仁其來往流通,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唐律疏議名例》中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可見,唐朝對待外商的寬容與開明。
為了便於對海外貿易進行管理,唐朝專門設定了掌管海上對外貿易的“市舶司”,“掌蕃貨海舶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其職責包括:檢查入港貨物;徵稅;收買、出售、保管及運輸專賣品及其他船貨;核發出國貿易公據……其職能相當於現代的海關。市舶司的設立加強了唐朝對海外貿易的管理,使海上交往置於政府的保護之下,這種制度性保證是前代所沒有的,並被後世所廣泛採用。
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的海運成為可能,客觀上也促進了海上絲路的興起。據載,頗得皇帝寵遇的劉晏,曾在揚子縣(今江蘇儀徵)設定10個官府造船工場,造船2000艘以供內河航運,足見唐朝造船業之盛。唐代製造的遠洋船隻,大的長20餘丈,可載客600—700人,馳名世界,很受外國客商歡迎。外商願意乘中國船隻從事遠洋貿易,航行於中國至紅海之間。
除此之外,唐代的航海技術有所發展,航海經驗更為豐富,如當時的航海家善於利用季風來駕駛海船,利用日月星辰來確定航行方位的天文航海技術也更加純熟。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達,通往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北非的海上航路得以繼續擴充套件。
當然,海上貿易的風險是很大的,大海航行不同於內河,風浪不定,海上怪物出沒,人員時刻都有生命危險。如果不是熟悉海上航行的人,極有可能屍骨無存,但是,鉅額的利潤,還是刺激了不少商人鋌而走險。按照陸琪玉訂購的兩艘大船運載量來計算,每年至少能掙兩萬兩白銀。白銀,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銀啊,有誰不眼紅呢?
沈若依基本說了個大概,劉鼎就開始沉默不語。
好大一會兒以後,劉鼎忽然說道:“若依,你想不想跑海上貿易?”
沈若依詫異的說道:“我們沈家不涉獵這個,我可不懂。”
劉鼎熱切的說道:“你不是跟薛檀雅一段時間嗎?一點本事都沒有學到?”
沈若依苦笑著說道:“你說什麼跟什麼啊?這麼短的時間,我怎麼可能學到航海貿易?你以為是打毛線啊?我告訴你,我要是上了船,我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呢!那船隻稍微一搖晃,我就感覺頭暈腦脹。海船和長江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