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5章,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川戰役的過程並不是很複雜。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將進兵烏海(今青海喀拉湖)。這裡周圍都是重重沼澤,處處水窪,讓唐軍一籌莫展。薛仁貴以烏海險遠,大軍輜重不便前行,命令副將左衛將軍郭待封屯兵兩萬於大非嶺,樹柵欄保護輜重,而自己率領主力輕銳兼程進軍,趁吐蕃軍未備,破之。

隨後,薛仁貴率領的主力部隊與吐蕃軍隊在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隊果然由於猝不及防而大敗。仁貴率軍乘勝進佔烏海城,以待後援。然而,就在勝利在望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留守大非嶺的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未至烏海,即與吐蕃相論欽陵率領的四十萬吐蕃軍相遇。待封大敗,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

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四十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大非川之戰最終以唐軍的大敗而告終。隨後,吐蕃大舉進攻安西四鎮,結果安西四鎮也丟失了。因為大非川的失利,薛仁貴鬱鬱而終。那些不能理解他的人,例如御史中丞魏元忠等人,當面唾罵薛仁貴無能。

大非川戰役雖然簡短,但是意義十分重大。它不但是唐建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同時,這次失敗直接導致了安西四鎮與吐谷渾故地的丟失。唐被迫撤銷安西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吐谷渾亦併入吐蕃,成為其別部。從此,唐帝國就失去了西北邊境防禦的戰略有利位置。以前由吐谷渾協助唐共同防禦吐蕃的西北邊境,如今內移到祁連山麓,離關中近在咫尺。

從此一直到德宗年間吐蕃被攻滅的這一百年間,吐蕃屢次入寇關中,劫掠財富與人口,長安以西各州縣,城門日夜關閉。每當秋高馬肥時,吐蕃兵團長驅直入,在鳳翔等關中地區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甚至不時地直抵首都長安城下。“防秋”於是成為防禦吐蕃軍的專用軍事用語,實在是丟盡了天朝的顏面。

由於維持安西四鎮的成本實在太高,運輸的成本、被敵人襲擊的成本、民夫聚集可能引發的騷亂,都讓朝廷非常頭痛。自從安西四鎮建立以後,有關它的爭論,就持續不斷。贊成繼續控制安西四鎮的人固然很多,可是反對的呼聲也不少,有些反對者在後世看來是非常有名的。如果不是有切實的史料記載,很難相信,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的他們,會如此極力主張放棄西域。

在反對者裡面,最突出的,就是武則天時期的一代名相狄仁傑。在公元690年前後,吐蕃佔領了安西四鎮,朝廷議會,狄仁傑就堅決主張放棄安西四鎮,理由是他覺得在西域用兵,耗費實在是太大了,與其不斷的將錢糧填入這個無底洞,還不如主動修好和吐蕃的關係,維護商道的暢通。

由於當時狄仁傑的威望很盛,御史中丞魏元忠等人也都贊同他的意見,主張放棄西域。反而是武氏一族的武三思等人,堅持不要放棄。兩種不同的意見,在朝堂上爭吵得非常激烈。狄仁傑未必部隊,武氏一族也未必是出於國家考慮。後來還是因為武則天的堅持,力排眾議,唐軍才最終在王孝傑的帶領下,重新收復了安西四鎮。

當然,付出的代價是很沉重的,由於此戰耗費巨大,嚴重消耗了唐軍和帝國的實力,直接影響到後來的征討突厥人的戰爭。因為沒有足夠的實力,唐軍無法抵擋突厥人的反擊,加上武氏一族的叛國,導致足足三十萬唐軍將士不幸罹難,成為唐帝國建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這次慘敗造成的後果,一直到玄宗時代才逐漸恢復過來。

安西四鎮真正的穩定時期,乃是在開元、天寶年間,因為那時候大唐的國力非常強盛,有足夠的物力、人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江山如此多梟

南海十四郎

明末最強釘子戶

兇名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