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5章,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545章

然而,維持安西四鎮的負擔也是非常沉重的,沒有強盛的國力,是無法應付的。西域畢竟距離中原太遙遠了,交通非常不便,運輸成本非常高。絲綢之路為什麼會成為絲綢之路,就是因為絲綢販賣的利潤很高,而重量卻很低,即使走過如此遙遠的路程,也能夠獲取足夠的利潤。要是換了糧食等物資,還沒有到鳳翔,恐怕就要虧本了。

想要解決西域問題,最關鍵的乃是糧食。

由於西域的糧食產量很低,自身的糧食嚴重不足,需要從內地轉運大量的糧食,這成為唐帝國非常沉重的負擔,一直以來都被人詬病不已。每次唐軍在西域發動戰役,都要用至少六個月的時間來籌備糧草,大的戰役,甚至要用兩三年的時間進行準備。

軍事法則第一條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只有做到突襲,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可是,由於需要準備大量的糧草,很容易被對手覺察到唐軍的動靜,從而提前做好準備。唐軍每次在西域戰鬥失利,總結經驗教訓,裡面肯定有一條是加強保密。然而,如此繁重的糧草運輸,如何保密?

根據當初在大非川征討吐蕃人的統計,供應前方一個唐軍將士的糧食,後方需要至少六名民夫參與運輸。換句話來說,在前線聚集五萬大軍,後方就要準備三十萬的民夫。若是聚集十萬大軍,就需要六十萬的民夫。不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一個非常碩大的數字,這個數字不但會引來沉重的成本,而且還看你引發暴亂。

由於路途遙遠,大量的糧食耗費在路上,給帝國帶來沉重的糧食壓力。帝國的財政赤字,逐漸增加。其實自從高宗時代以來,關中的糧食供應就不足,需要從關外運糧。供應西域的糧食,更是必須從江南運來,然後透過關中轉運到西域,路程超過三萬裡。

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的時候,有人詳細的計算過。當時江南的糧價比較低,每斗大概十文錢左右。然而,從江南每鬥十文錢買來的糧食,輾轉運到涼州等地,價格至少翻了十倍不止。換句話來說,前線唐軍將士每人每天的耗費,光是糧食一項,每天的耗費,就超過五十文錢。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有意外,成本還要更高。因此,即使是天朝,也難以長期承受這樣的財政負擔。

吐蕃人也非常聰明,他們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專門襲擊唐軍的糧道,消耗唐軍的糧食。當時吐蕃的贊普墀德祖贊,最喜歡用的就是這種斷絕糧道的辦法,而且發現這種辦法屢試不爽,於是就在吐蕃軍隊裡面推廣開來,到後來,所有的遊牧民族,都掌握了這種戰法的精髓。

不得不說,這種作戰方法非常簡單,非常有效。唐軍研究了幾十年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破解。因為唐軍遠征吐蕃,路途遙遠,運輸線實在是太長了,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面對如此複雜的地形,唐軍就算全部都部署在糧道上,也無法應付過來。糧道的安全,困擾著唐軍每個前線指揮官,他們為之絞盡腦汁,最後卻遺憾的發現,他們找不到有效的解困辦法。

對於吐蕃人來說,只要唐軍缺糧,就不得不撤退,這是他們對付唐軍的最佳策略。因此,他們在戰鬥中,不斷的改良偷襲的方式,偷襲的時間,偷襲的地點,做到一擊必殺。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唐軍部隊,而是唐軍的糧道,攻擊起來難度自然小得多。很顯然,他們用最小的代價,換得了最大的戰果。

面對這種無奈的局面,儘管唐軍將士很英勇,儘管前線的唐軍指揮官,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經驗異常的豐富,然而,他們想要取得勝利,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哪怕是薛仁貴、劉仁軌這樣的名將,也無可奈何。一不小心,他們還在吐蕃人的面前馬失前蹄,一生英明盡喪。薛仁貴的最後一仗,就是敗在大非川,敗在糧草問題上。

有關大非川之戰的失利,有多種原因。其實,大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江山如此多梟

南海十四郎

明末最強釘子戶

兇名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