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雪鹽,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次日一早,洪毅帶著學生,及兩百餘名壯丁,來到了日前勘探的地點。百名壯丁十人一組,開始挖坑造池。學生們在洪毅的帶領下齊心協力,搭建槽渠,一節一節的,從海邊崖壁一直延伸到坑池邊。乾渠完成,又分別引出十幾條支渠,一直忙到黃昏,才收工散去。吃飯之前,洪毅還特地去木匠那裡,看了看腳踏水車的建造,計劃著時日進度。
白日裡幹活之時,洪毅向族長巴圖魯提及,為學生們打造課桌板凳的事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看著這些學生席地而坐,手拿黑板認真寫字的樣子,洪毅想起了曾經在公益廣告上才看到的場景,心中心疼不已。再苦不能苦學生,再窮不能窮教育。這些青年雖然和洪毅年齡相仿,但內心裡卻是差了一個輩分,處處以老師甚或是天神看待洪毅,尊崇有加,唯命是從。
宜靜還是出奇的敬業,處處黏在洪毅身邊,也使兩人的交流多了一些。不過事實上,除了這小丫頭,洪毅也沒幾個人可以交流的上。
“其實南方華夏民族曬制海鹽的歷史極早,春秋戰國之時,沿海的齊國坐收漁鹽之利,稱霸一方,以至於連地域廣袤的楚國都被秦國滅亡了,齊仍能依靠財力抵抗,成為七雄中最後被秦吞併的國家。中華先民耕種養蠶,衣食早早無憂,唯獨食鹽不足,很多尋常人家所謂的粗茶淡飯,就是指吃不上鹽的情況。到了漢代,武帝為了抵抗匈奴,增加財政收入,實行鹽鐵專賣,可見需求之迫切,鹽利之豐厚。”
這些不消洪毅廢話,宜靜自是心知肚明,自己的部族,即便是族長一家,也差不多是茹毛飲血,勃利城中黑水部的老爺們卻可錦衣玉食。再往南走,人家粟末靺鞨屢次興兵吊打黑水,亦是倚仗強大的財力。面前一片死氣的海水之中,恆古以來,便是灰濛濛的毫無生機,但此刻卻在宜靜眼中閃亮了起來。
不為其他,只因是眼前這青年所說,平常的海水便會變出無盡的財富。她信他,信他每一句話,信他灼熱的眼神和滾燙的心。偶爾她也會忐忑不安,那預言是不是真的,這青年屬實是自己的姻緣所歸?心念及此,忍不住偷瞄幾眼,兩朵紅霞頓時生在了面頰。
洪毅為了更快引海水入池,索性在崖壁上立起了腳踏水車,靠人力將海水提升上來。巴圖魯滿臉笑意,開心道:“如公子所言,眼下已用乾渠將海水從水車引入鹽田,經由支渠木槽,分流到各個鹽田之中。鹽田分別注水,依飽和度不同各自採鹽,效率極高。”眼見海水入池,趁著夏日炎炎,水分蒸發得快。持續暴曬兩日,池中便現出結晶之體,已是達到了飽和。
趁這兩日,郡利部集中了兩百多個磨盤大小的木盆,擔起了結晶池的作用。另做了水桶般粗的濾芯,中空的木樁做殼,上端綢布包裹木炭,利用木炭孔隙的吸附作用,將鹽水中雜質濾掉,減少苦味。下端也用綢布裹了磨細了的沙子,壓成餅狀,再過濾一遍,以求成鹽質量上乘。
彼時唐代不僅吃不上鹽的人很多,就算市面上銷售的鹽,也是味略苦而色偏烏,謂之“青鹽”。洪毅信心滿滿,指揮結晶池的工人,將池水用木桶打走,倒入漏斗經過過濾,最終接滿一個個木盆,晾曬蒸乾。又過兩日,木盆中留下一層雪白的鹽巴,工人們便抬進加工作坊,小心翼翼的將鹽取出。
最後是研磨,曬鹽同時,洪毅吩咐做了石磨、石碾,將所獲鹽巴壓成細鹽。一個流程下來,約四五日。洪毅計算了一下,十個池子竟能製出三千斤鹽,當真是喜出望外。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鹽苦味大減,顏色雪白,洪毅得意的美其名曰:“雪鹽”。宜靜也將整套流程詳細記錄,力圖未來打造流水線,引水曬制,依次往復,有條不紊,頓時讓整個郡利熱火朝天。
晚飯時,洪毅又重新規劃人力。目下出去老弱幼小,勞動力約有六成,一萬多人。但真正十六歲到三十歲的青壯年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