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8章 通濟,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運河上,碧波盪漾,一圈圈漣漪破開在船首。楊定邦心思宛如波濤洶湧,要說之前,對洪毅是有恩於己,尊敬有加,此時便可用頂禮膜拜來形容。洪毅描述那楊廣之墓,從位置到隨葬,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他人不信。

定邦一時竟聽的痴了,如此瞭如指掌,身臨其境,不是天神,誰能知曉。洪毅又細細囑咐道:“將整個吳公臺買下來吧,煬帝草草下葬,必定埋得較淺,與百姓之墓容易混雜。買下那處地方,砌起高牆,找尋之時,也能掩人耳目,避免身份暴露。世間至純至淨之物,是為火。你將其骨灰送至北蒼,葬於翠峰山上,與烈士們同眠,你看可好?”

楊定邦已然眼含熱淚,一語不發,只是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磕了三個響頭。遠處長寧和老孟一陣狐疑,這楊定邦是承了公子何種恩情,竟行此大禮,往常公子最不喜如此,可如今卻一反常態,受之坦然。只有洪毅心裡泛起了嘀咕。這老楊,潛的很深啊。

春末夏初,空氣中浮著一絲燥熱,眾人在淮安稍事休息,繼續上路。“這段連線長江與淮河的乾渠名叫邗溝,是聯絡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又名渠水,是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而開鑿的航道。”

“古代運河,一為運輸,二為灌溉,雖然初期投入較大,但長遠來看,收益甚遠啊。”洪毅對宜靜感慨道:“黑水下游,我們也修建了無數溝渠,大的就有六條,倒是灌溉防洪的功用,而華夏先民,上千年前,便發現水路運輸之便利了。”

宜靜不禁疑惑:“按說開挖運河,工程浩大,前期所費甚巨,旁邊明明就是大海,現成的水路,為何不走?”

洪毅笑道:“上古時期,船隻還很孱弱,加之大多數物資怕水,海上有風浪暗礁,風險自然要大的多。你看我們這一路行來,既快捷又平穩,便是內河的優勢。好在咱們泰華造船業發達,船大且堅,海運才成為了現實。”

過了淮安,入了淮水西行,至盱眙始,進通濟渠,單看此名,亦知其“通則有濟”的原意。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通濟渠連線了黃河與淮河,又稱汴河。

它的前身是戰國時的鴻溝。鴻溝是戰國時期陸續開鑿成功的,是當時中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所以,作為華夏明珠的大運河,有著自己的前身後世,是歷經了無數年,由無數人,斷斷續續修建完成的。

通濟渠的終點,是東都洛陽,唐時的政治中心及人口聚集區,仍是中原,但主要糧食產地,卻已轉移至了江南。民以食為天,為了解決吃的問題,縮小運輸成本,楊廣才不計後果,徵集幾百萬民夫,從速開挖了通濟渠。

當然,糧食運輸的問題解決了,但為了催趕工期,民夫死亡過半,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也成了民怨沸騰的導火索。

進了通濟渠,鹽幫勢力漸弱,原因竟是另外一大幫派的根據地,便是這通濟渠與永濟渠一線。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江淮,北至幽州,凡有漕運之處,皆有漕幫弟子。

這漕幫攀附於漕運命脈,背後勢力龐大,據說不僅有達官顯貴,更有皇族的影子。對於這種龐然大物,在沒有絕對優勢之前,洪毅的原則向來是避其鋒芒。

一路上洪毅與老孟暢談詩文,好不快活。春光無限,引得老孟新作頻出,洪毅為了應景,也不得不祭出宋詞三百首,新穎的文體,精妙的詞句,常常令老孟胸懷激盪,稱妙連連。

不過洪毅始終謹守原則,對於後世名篇,堅持署其作者,從不欺世盜名,佔為己有。不過這些老孟理解不了,不知不覺之間,眼前這青年更加豐富立體了起來,學富五車卻不驕不縱,背景高深卻心如赤子,當真是個妙人。

如此不消十日,一行人到了東都洛陽,比走陸路快了一倍不止。宜靜不由說道:“怪不得公子要修那西伯利亞鐵路,那句要想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