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8章 寶島,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眼前的寶島,對於洪毅而言,可謂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這裡的人,別說是漢族,就連後世所演繹的賽德克巴萊都不算。他們茹毛飲血,隱匿山林,原始落後,無半點文明的影子。史書有云,三國時期孫吳便經營這夷洲,隋煬帝更是三次派員宣撫,那麼,人呢?
所幸,這裡的地形地貌,自己再熟悉不過,曾經身在軍營,那句“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口號,曾是激勵自己不斷刻苦訓練的精神支柱。這裡的山嶽峽谷,河流湖泊,臺地平原,沙灘礁石,無數次自沙盤中活絡起來,烙在記憶的深處,不可磨滅。
而此時此刻,當真身處此處,又是一番別樣心情。“此大島天高地遠,雄闊壯麗,是以稱高雄。這裡永遠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是華人祖輩們生活過的地方,務必要好好經營。”
洪毅意味深長,對旁邊一個青年說道。這青年名叫劉卿銘,是李晟恩身邊數一數二的高徒,在北蒼行政學院學習期滿,被委任為高雄郡首任郡守,與十幾位師弟們一同南下紮根。
這高雄郡囊括全島,但按照洪毅的計劃,卻不是一口吞下。貪多吃不爛,如今這臺灣島上,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等土著居民,多居於高山之中,故後世統稱之為“高山族”。
而居於臺地平原的土著部族亦有十餘個之多,按照洪毅的說法,這些土著也是華夏子孫的旁系,易被教化,理應善待,這便是平埔族。
當然,民族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何況此為南地,人們的宗教信仰早不是長生天與薩滿了,歸為一體需文武並用,恩威並施。
海軍及陸戰隊幾乎是沿著臺灣島的西岸平地,水陸並進,一邊受土納地,建營立寨,一邊從各地遷徙民眾,填充這裡。劉卿銘這個郡守,便有從北蒼城隨同遷來的一萬農戶。
這些農戶之中,有些是國營農場的好手,他們定居高雄郡的任務,便是嘗試種植紅薯、玉米。另外鹽幫已從大唐江南各道招募了五六萬失地的百姓,以及柑橘、荔枝、龍眼、甘蔗、香蕉和芒果的種苗。他們將渡海而來,入籍泰華,在此紮根,繁衍生息。
至於海軍第一艦隊,在抵達海島最南端後,將在那裡建設母港,更南方的那片汪洋,才是他們未來的沙場。滄海桑田,這臺灣原本與大陸一體。大自然在這裡摧枯拉朽,縱情肆意,讓無數沉睡海底的巨巖,隆出水面,自立門戶。
在這寬度僅為百多公里的島上,便縱列擁擠著五條南北走向的山脈,它們是:雪山、阿里山、玉山、中央及海岸山脈。而河流湖泊亦因山而生,潤澤大地,日月潭、濁水溪,便是赫赫有名,養育著萬千生靈。
臺灣之所以稱之為寶島,一是領土神聖,不可褻瀆。而是地理位置優越,屬於戰略之地。如論自然資源,臺灣乏善可陳,礦產不多,土壤乏力。
但周圍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可供建設海港的佳所頗多,說是不沉的母艦,甚為貼切。在柳步成眼裡,此地荒僻原始,土著的戰鬥力比之倭國和天孫,皆是遠遠不如,也不知日後此處能有多大發展。
作為海軍留給長生天的護衛,柳步成是費勁力氣,力壓其他幾個強勁對手爭取到的。不過夏國忠的夏邑營也留在了島北,這廝一天到晚粘在國父身側,讓柳步成極不舒服。
洪毅留下這兩支部隊,一是自己之前關注海軍過少,與這些征戰海洋的戰士們,也想親近親近。二來便是這裡多山的地形,讓他稍稍不安。許是曾經霧社起義的故事影響了自己,洪毅對那些悍不畏死、痴迷血祭的高山族不太放心。
他們擁有獨立的信仰系統,生活方式,預言和文化,融合之舉任重道遠。限於物資、人口及地形,這高雄郡暫時只在平原之處開城,設縣墾荒,對於崇山峻嶺,洪毅的策略是相安無事便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