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3章 會議,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南分舵的榮莊裡,正在進行著一場規模不大的會議。與會者三十餘人,都是來自鹽幫江南分舵和江州制舟所的先進分子。這場會議並不正式,大家環坐一圈,有說有笑,有問有答,更像是一次座談。
在洪毅眼中,這些人才是真正造船之人,自己則僅僅是個見過世面的門外漢而已。藍圖再美,也需要一磚一瓦的建造起來,願景再好,也需要勤奮實踐方可達成。
坐在洪毅身邊的幾個青年,膽子稍微大些,初始緊張的心情,在洪毅幾句玩笑之後,便煙消雲散。有兩位曾在北蒼學習的小夥,談起那高大的城牆,宏偉的城市,欣欣向榮的景象,都心懷激盪,還要洪毅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有年齡稍大些的,不免嗔怪小夥孟浪,倒是兩個小夥早就脫胎換骨,直言華人之國,人人平等,令大家瞬時歡騰起來。一時間大家說的,竟都是離了此地,迴歸泰華,海闊憑魚躍了。
洪毅很喜歡這樣的氛圍,心情也是輕鬆愉悅,歡笑不斷。未來可期,這些心若遊子之人不知討論過多少次,而今在正主面前,倒是無需再尋什麼金口一諾。
倒是這木蘭舟業已漂流在五湖四海,凡五星之旗弘揚之處,必有其艦。公子口中所述,泰華日後將要造的那種大船,大家聞所未聞,都覺得心中無底,又怕辜負了重託。
從木船到鐵船,其實經歷了一段頗為複雜的嘗試與發展的過程,如今水密艙的問題不再困擾,但焊接技術還未開發,洪毅所求,便是先將龍骨及其他關鍵部位鋼鐵化,繼而使船體儘量擴大,質量增加,以適應遠洋航行的需要。
經過第二艦隊與北山軍團的努力,北美大陸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甚至已有行政區域的規劃,正在籌建。單靠近海航路,不僅耗時,易遇險礁,且受海冰封凍等季節影響,效率減半,並非善策。
橫渡太平洋,開發新航線,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泰華倡導開拓精神,無論陸地海洋,皆無固步自封之意,更有探索未知之喜。四海道諸民族,如和人、琉球人,常年與海為伴,與水親近,或因環境所迫,性好冒險,可以說,洪毅在思想與人力基礎上,已萬事俱備。
現在,只差更抗風浪,續航更遠的大船。蒸汽動力上艦,還需無數嘗試與改進,各個方面,互相匹配補充,方可大成。有了船,還只算成功了一半。大航海時代,人類只憑木製帆船,也可飄洋過海,甚至環遊世界。但那只是開闢航路,重新認識世界。
而在泰華,這些步驟已無足輕重。洪毅要的,是一條通途大道,它橫貫地球最大的海洋,能夠實現規模化運輸,且安全性要高。只有建造出新的大型船隻,才能將乘風破浪之俊傑,送到更廣闊的海天之間,接受錘鍊。
其實洪毅目的性太強,反而容易陷入誤區,就像世間著名的悖論,是先有了雞,還是先有了蛋。在人類探索海洋的漫長征途中,新型船隻,人才儲備,航線開闢,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渾然天成。
而今洪毅的做法,是將幾條線剝離出來,催化成長,再重新整合到一起。雖說大大提高了效率,提前了時間,但拔苗助長,焉知非福,便如人生,該走的彎路,怕是一步都省不下。
這大船要多大,該怎麼造,設計、材料等議題,如今皆還在迷霧之中。洪毅的藍圖較之於當時之人,差別有如天壤,缺少一個連線二者的橋樑,是以越往深處研討,越是陷入泥沼,越發的感覺寸步難行。
年輕人的心熱得快,冷得也快,這也是缺少磨練與挫折的體現。漸漸的,凌雲壯志落地於實際,才發現那絢爛日光,極易破碎。幸虧這與會眾人之中,有位老者,年已愈五十,但精神矍鑠,悟性極強。
老者先是向洪毅詳細問明瞭大船的用途,又打聽了北方目前的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