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追尋,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元七三零年三月,洪毅在四海道高雄郡度過了第一個溫暖的冬天,搭乘一艘名為泰和號的商船,啟程經江南返回北方。這泰和號,明為大唐營州一家商號的貨船,專門往返江南運輸茶葉,實則是影武衛的產業,掛靠在鹽幫大行分會。
因為洪毅此行的目的地,卻不是北蒼,而是大唐。動身之前,高雄郡已步入正軌,兩座港口已成,另有三座港口在建。來自於大唐會稽、長樂、南海三道的商隊,將無數茶葉、絲綢、甘蔗等物資帶到了高雄。
由於價格佔優,稅賦又輕,此地有逐漸成為大宗商品集散地的趨勢。而隨著商業的繁盛,一些技術工匠也來此討份營生,榨糖廠如約而起,劉卿銘除了大力發展果樹種植,也將養蠶抽絲,茶葉種植引了進來。
名師出高徒,對於劉卿銘的眼光及規劃,洪毅深感欣慰,而且其獨立自主,因地制宜,確是員可造福一方的幹吏。製糖業在中國發源很早,工藝也相當精湛成熟,只是產量不高,供應侷限於上流社會。
洪毅的思路源於後世,透過改進生產力,使物資充盈,價格適中,老百姓也可享用,是為普惠於世。
在此思想的影響下,製糖業如雨後春筍,蓬勃而起。龐大的原料需求量,不僅拉動了高雄郡的甘蔗種植,也吸收了大唐沿海三道的石糖供應,只是這脫色技術,尚未攻克。
唐代,蔗糖的生產出現了新的格局。由於甘蔗的大量種植和消費的廣泛普及,尋求更好的生產方式也水到渠成。唐太宗時期,就遣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
而摩揭它便是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週期。
“霜糖”的生產關鍵是脫色,據《新唐書》載,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即公元六七四年,中國的製糖工匠發明了“滴漏法”為蔗糖脫色。
其法是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一個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從上淋入黃泥漿,作為吸附式脫色劑來製取白糖。不過此法未曾流傳於民間,製作工藝多存於官府,好在有錢能使鬼推磨,洪毅此行便有意花費重金,招募一些善長原糖脫色技術的工匠。
對於洪毅此行,遠在北蒼的蕭萬壽雖是掛懷,卻也未提出任何異議。一是影武衛嵌入鹽幫,兩強整合建立據點,本身具有戰略意義,勢在必行,只要安全方面無虞,自當為之。
二是洪毅此次欲招募各方人傑,從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面補充泰華。最後一點考量,也算是蕭萬壽的感同身受,誰都有過青春歲月,年少輕狂,仗劍浪跡天涯,何等快意,洪毅畢竟不是池中之物,這大唐又對公子總有著莫名的吸引,該去的地方,遲早是要去的。
而在洪毅這裡,目標明確。首先是去江南看看木蘭舟的建造基地,作為泰華日後大力發展造船業的參照。其次是順大運河北上,權衡比較一下這漕運和海運的利弊與成本高低。
最後落腳的營州,他還要去會會那勃利的舊識——房將軍。這房將軍在營州也算一號人物,營州又是戰略要衝,周圍黑水、渤海、室韋、契丹、新羅環布,日後如若有變,有些關係必有大用,需要自此刻便好好經營。
若有閒暇,順便尋幾個人也是真切。據傳唐代以經商聞名的粟特人,堪比後世猶太巨賈。泰華名聲不顯,至今還未有粟特商人踏足,在營州卻有商號。若是運氣好,招募幾個能人搞活泰華的營商氛圍,倒也是要緊事。
而泰華文昌武隆,音樂方面卻乏善可陳。對於歌者樂手,洪毅倒是不介意多引進一些,讓人們在衣食無憂之後,多一些文娛活動。至於到哪裡去找此類人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