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章 蠻王,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隋唐時期,一個名叫突厥的族群崛起,馳騁在匈奴、柔然盤踞過的蒙古草原上。雖然此後為大唐帝國所覆滅,但突厥語族裔卻散播開來,直到洪毅生活的時代,仍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他們從何而來,一直是困擾洪毅的一個問題。
其實自西晉末年,因八王之亂,中原勢力耗損殆盡而致五胡亂華。五胡中唯有鮮卑是在此時南下中原,並開始大規模從東北遷徙到蒙古草原之上。而作為匈奴殘餘的宇文部、獨孤部、韋紇部亦在此時歸屬鮮卑的。
同其他草原民族,甚至鮮卑其他部眾不同,鮮卑首領拓跋部從匈奴時代便極為青睞南歸中原,以至於有人考證拓跋乃漢朝李陵後裔,家族的傳承使得他們對中原有著不一樣的情懷。
此種說法的真偽難以考證,但拓跋部的南下確實為鮮卑打下了一片江山,並最終創立了北魏王朝。拓跋部率領一批鮮卑南下,漠北的鮮卑人卻就此日益離心。於是在一個奴隸的挑動下,北方的鮮卑逐漸積聚叛亂,由於出身卑賤,有勇無謀,因此又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蔑稱為蠕蠕,即是柔然。
拓跋部、宇文部、慕容部、獨孤部等皆以中華自居,而與留守草原的韋紇部等曾經的同胞兵戎相見。當時北魏勢力強勁,柔然不得不聯絡南朝,在戰略上對北朝形成夾攻之勢。
在柔然的統轄之下,地處北部接近寒帶的敕勒部尤為重要。敕勒在匈奴時期稱作丁零,在五胡亂華時曾隨草原霸主鮮卑南下劫掠,並在中原建立過短暫的政權。
敕勒不僅存在於柔然之中,亦有不少融入北魏鮮卑族群之內,北朝後來的北齊大將斛律金甚至將敕勒歌傳唱到了中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有時亦被稱作為鐵勒。因阿爾泰山古稱突厥山,而鐵勒族群正是生活在天山北部到貝加爾湖沿岸地區的,正處在突厥山周圍。其中一個以冶煉鐵器的阿史那部,聯姻西魏,反叛柔然,改稱突厥,並最終統御整個草原。
這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洪毅本來還感嘆,在中華民族走入大一統後,北方少數民族依舊採用著如此落後的政治制度。但轉念一想,如今泰華在北美也是在使用這種方式,用以快速合併人口,拓展疆土,增大體量。毫無疑問,效果立竿見影,副作用是統合力差,可同富貴卻不能共患難。
打敗突厥,是控制瀚海,進而統並室韋的基礎。此戰對於胸有成策的洪毅,易如反掌,反倒是以何種方式勝之,才能使利益最大化,收穫持久化。長空早就心癢難耐,洪毅也有意將他的名號,立威於漠北。是以此次行動,鋪排的極大,信鷹往來不斷,將一張大網,撒的彌天。
大澤之畔,毗伽可汗未等到韃靼騎兵,卻等來了落俎的信使。那信使狂奔了五六日,幾近虛脫,才將軍情報了個大概,便昏死了過去。右賢王闕特勤是個猛士,可惜謀略稍遜,一聽形勢急轉直下,躁得半刻耽誤不得,便要全軍齊動,誓要手撕那泰華。
毗伽可汗卻要沉穩一些,他雖不諳戰事,卻懂得謀定後動的道理。此去落俎,一條路直插興安嶺,雖說路途稍險,但卻幾日便可到達。另一條路沿望建河,即黑龍江上游而行,多費些時日,好在視野開闊,便於大軍行止。
念及韃靼援軍也將趕來,毗伽便令闕特勤率五千精騎,兵貴神速,走近路先行去解落俎之圍。自己沿河而行,並派出信使,與韃靼部會合後直撲北蒼。
右賢王闕特勤,是個真正的狠人。十六歲時施成人禮,首戰就是入侵河曲,攻打附屬唐朝的六州胡。六州胡,是曾經依附東突厥的粟特人,隨著東突厥滅亡而投降唐朝。
當時的女皇武則天,派勝州都督王詵率軍馳援,當時唐朝正規軍的戰力,對於突厥是很大的威脅。結果,闕特勤展示了他非凡的戰爭才能,在聖泉之戰中,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