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章 友好,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華倭友好條約》,俗稱《二十一條》。其中規定,本州北部以現有實控線為界,常陸納入泰華。南九州島隼人復國,連同周圍諸小島幾百座,號雄曦。

但其恐遭和人報復,於簽約三日後去國號,以雄曦郡身份加入泰華四海道。倭國每年需向泰華納歲幣,合糧五十萬石,布十五萬匹。沿海各港開放為通商口岸,雙方互通有無,睦鄰友好。

藤原宇合看著“睦鄰友好”四字,扎得眼睛一陣刺痛,此條約單看前二十條,只能令自己大口吐血。好在這二十一條畫龍點睛,指明在雙方尚不瞭解期間,藤原氏為彼此溝通了解貢獻甚巨,因此大和朝廷應將越後、上野、下野、下總、武藏五國,封賜藤原,以做邦交緩衝之用,避免戰火重燃。

藤原宇合也是一位能人,其文采不輸於名滿天下,卻已故去的長屋王。此時細細品味這句“避免戰火重燃”,宇合不禁會心一笑,老朋友還是惦念舊情,將武藏這塊產銅之地給了自己,有了鑄幣之利,輕易便可富甲天下。只是言語之間,對天皇陛下多有恫嚇,讓自己這做臣下的,稍感不妥。

南方的四國島,也應派人去接手一下,泰華國主之意,是將此島開闢為自由貿易的典範,所有稅賦,藤原氏應得七成,以慰這些為和平奔走之人,鞠躬盡瘁之心。

宇合心滿意足,一臉燦爛的朝千里、至信鞠了一躬,表達了藤原氏最衷心的感謝,與最崇高的敬意,隨即示意皇侍用印,此條約正式生效。

九州島及附屬島嶼,位於倭國西南,為日本列島第三大島,面積四萬多平方公里。其維度大致與江蘇一致,年平均溫度十六度,雨量豐沛,是泰華目前唯一位於溫帶、亞熱帶的國土。

北部的筑紫平原為水稻高產區,其餘地方多山,可開闢梯田,種植蔬菜、果樹。作為大島,四面臨海,漁獲和農畜飼養都很可觀。

瓊浦港,處於九州西岸,鎌倉時代始稱長崎,是後世吃過核彈的地方。此處東依金比羅山,西為巖谷山,周圍有火山圍繞,浦上川、中島川流經,頗具形勝之像。全年無霜期超兩百四十天,沉降海岸,海灣深入陸地八公里,水深大部分超過十米。

港口外側,島嶼散佈,形成自然防波屏障,為一天然良港。運輸規模龐大的泰華第三艦隊,便將母港選在了此處。

最為重要的是,第三艦隊乘機佔據了對馬島,此島扼鯨海、華海咽喉,左右海峽窄小,極易封鎖,是不折不扣的水上險關。此後來自海路的南唐移民,不必再忍受長達月餘的顛簸長途,而是可以逐步分流,將其大部充填雄曦郡,再一步步向北而去。

有人歡喜,便有人憂愁。原九州六十餘萬和人,晝夜不息,大部被遷往北境。其中十萬青壯,專為鋪設鐵路,發去玄武道丹水郡,自丹水向西,只要泰華之土,便有他們一路辛勤的身影。

原居雄曦的隼人遺民,旦夕之間翻身為主,期間雖也有徇私舊仇的個例,死了數百倭人,但大多數在札幌隼人委員會的統籌下,平和的告別過往,成為了華人。

面對空曠的天地,第一批漢人百姓五萬餘,自登州出海,幾日便抵達了雄曦。宇文兄弟將大本營移至此處,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勸農課桑的大業。按照雄曦郡統計的土地資料,初時再容納三十萬人不成問題,不過這也使得北蒼行政學院一時搬空,大批幹部南下紮根,負責搭建行政管理的架構去了。

藤原宇合回到平城京,看著一片蕭條的京都大道,不禁生出一絲淒涼。此番割地求和,那泰華自然是最大贏家,但藤原家族所獲頗豐,不遑多讓。眼下緊急要務,是乘勝追擊,將藤原光明子扶正為皇后,這樣誕下麟兒,可封太子,萬一聖武那病秧子突然歸西,天皇大位也不至於脫離自家把控。

但這前進道途之上,仍有一絆腳巨石,那便是聖武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