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37頁,表哥萬福,猶似,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管事和錢管事應是。
已經有一批養蠶技術,學得最好的災民,遷到復鎮和蓮鎮,在當地蠶農的幫助下,開始集中育卵。
殷懷璽也安排了百來個從軍中退下來的戰士,攜同家屬,與災民一起養蠶。
這一批戰士,大多都是遼東本地人,可以作為,災民和本地百姓溝通的橋樑,避免本地欺生,鬧出不必要的衝突
戰士們大多因傷病退伍,但上過戰場,對災民們是一個震懾,同時也能應對山中的野獸,對災民們的安全是一個保障。
等其餘流民,陸陸續續遷移過去,虞幼窈會安排,流民們去領幼蠶,進行放養。
連城這邊,因虞幼窈坐鎮,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
而這一邊,定契的事也進行得十分順利。
張管事請了李大人,及代表武穆王府的黃軍師做見證,散戶們也推舉了三人做為代表,一起確立了契約內容。
然後,張管事拿了韶懿郡主的印鑑蓋上了大印。
在場諸人都十分激動。
契約一式六份,一份在衙門留存,其餘六份,分別由韶懿郡主、武穆王府各掌一份,做為代表的三位散戶,各掌一份。
契約定下之後,錢管事就宣佈了,得月樓包場的事:「趁這個機會,大家互相認識交流,從此就是一條船上的螞蚱,郡主可是說過了,凡有交流,必有所得,我們眼界要放寬,未來我們蠶業的經營渠道,是整個大周,乃至海外諸國,提高蠶絲產量和質量,一起賺錢才是正經事,可不行藏捏著。」
一席話,說得在場的人,紛紛激動鼓掌。
能被選來當代表的散戶,自然都不是蠢人,單這一句話,就能看出韶懿郡主,對遼東蠶業的野心與看重。
這也是對他們的看重與肯定,三個散戶代表激動不已,連忙七嘴八舌地表態。
「錢管事,您請放心,郡主的意思,我們一定會傳達給其他散戶們。」
「我們這些散戶,祖祖輩輩受盡了當地士紳們的欺壓,郡主仁義,願意站出來,為我們這些散戶做主,給我們一條活路,郡主是我們的大恩人,既是郡主的意思,我們自然遵從。」
「我們交流的是自己寶貴的技術和經驗,學習的也是旁人寶貴的技術和經驗,互利互惠的事兒,哪能藏捏著。」
「……」
李大人不動聲色地瞧了這一幕,深覺韶懿郡主手段高明。
一個交流會,將一盤散沙的散戶徹底整合在一起,整合的是人手,也是人心,更是散戶掌握的資源。
散戶們唯韶懿郡主馬首是瞻,已經初步確立了,韶懿郡主在遼東三省蠶業的地位,及影響力。
如此又過了兩日,到了得月樓包場這一日。
天方蒙亮,錢管事就帶著從難民裡挑出來,養蠶最好的三人進了城內。
這三人,一個是年約四十來歲,滿臉滄桑的中年婦人,旁人都叫叫她梅嬸,一個是長相十分普通,二十來歲的青年,叫於安。
還有一個十三四歲,模樣清秀瘦小的姑娘,一雙大大的杏眼,鑲在瘦巴巴的臉上,烏溜溜地十分明亮。
這姑娘叫紅兒,跟著父母、弟妹一起逃荒,父親餓死在半道上,幼妹年歲小也沒有挨過。
母親帶著她和弟弟逃荒到了連城。
孤兒寡母生存不易,母親只能帶著弟弟,跟著武穆王組織的隊伍,去附近山裡採一些野菜野果。
武穆王不白養流民,安排了各種活計。
採集只允許孤兒寡母的人家參與,人數也有控制,附近的山脈都是輪番著來,每三天採一次,每一家隔三天,才能參與一次,不允許過度採集。
另外還有漿洗、趕海、打漁、打石、開荒、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