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_198,穿到明朝考科舉,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道題目是他的幸運題啊。崔燮笑了笑,將題目抄到捲紙上。
達者,通也。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也就是能令天下人都無可置疑地尊重的,唯有“爵、齒、德”三物。
朝廷重爵位,以別上下;鄉黨重年齒,以彰孝義;輔世長民重德行,以淳德化。此三者非自以為尊,而天下尊之,又因天下尊之,以別上下,明倫常,厚風俗,而能使朝廷安定,百姓賢孝,道德淳厚。
這三道四書題是五房考生必考的,競爭也格外激烈,五經題則只要和自己同房的考生相較,難度總比四書這三道小些了。
崔燮將三套卷子翻出來,從頭到尾檢查了了一遍,看“聖人”前面空沒空格,有沒有犯到當今和他父祖的諱,有無錯別字……都查清楚了,便對著朗朗日光謄抄到捲紙上。
十二頁捲紙已寫了三頁多,空的半頁和後面八頁則是留給字數更長的五經題的。
崔燮晾乾捲紙,小心地收到卷袋裡,看看天色還早,便低頭做起了五經題。守在考號外的府軍衛士緊盯著他,惟恐錯眼放過了作弊之舉,見他抬頭又疑他要去出恭,忙分出一隻眼看巡場官來了沒有。
不過崔燮早做好準備,這一天也沒離過考號,解溲也是在預備好的恭桶裡。雖說氣味不佳,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總好過考著半截兒叫巡場官來鈐印,兩個守軍夾裹著去茅房,還要受著外簾官和軍士看賊一樣的目光。
午飯、晚飯都是貢院供的,口味還不及小學食堂訂的營養餐,質量更次,幸好已到了秋爽天氣,吃著還沒什麼異味。
多虧了前些日子高強度的模擬題,他的做題速度倒練得飛快。到得晚飯時,他也正好做完了最後一道詩經題,索性省了一餐,忍著餓檢查完錯漏,將題目抄至考卷上。
天色此時還黃亮亮的,從號房門外照進來的陽光正落在捲紙上,離扶出起碼還得有一個小時工夫。他便閉著眼坐在椅子上,開啟腦內PDF從頭至尾檢查了一遍——這樣查不耗目力,在腦海裡看得又清楚又全面,比用。
將七篇制藝從頭到尾查完,也還不到掌燭的時候,崔燮卻不想再等下去了,起身對號軍說:“我要交卷。”
那號軍極有風骨,絕不因他長得好看就以為他不會作弊,全程不錯眼珠地盯著他收拾好捲紙和草稿,又陪他到場內收卷官處,登記交卷。收卷官簽章用印,轉手便將試卷彌封,拿去給謄錄官謄錄成硃卷,送到詩經房請同考官批閱。
考卷從下午就陸陸續續地送到考官房中,崔燮並不在交得最早的一批,同期交卷的也有兩三人,夾在一堆硃卷裡並不顯眼。兩位同考官雖然知道崔燮也在這場鄉試,盯的卻是提前教的那幾位考生,一邊判一邊議論著考生的答卷。
崔燮單憑那本《王窈娘琵琶記》底本就在翰院出盡了風頭,翰林院上下差不多都知道他的名字。兩位同考梁儲、張璞又是主筆楊廷和的同年,與他關係親近,都曾看過那院本,也判過他給太子伴考的試卷,略知崔燮寫文的風格,判卷時就在猜哪份他的卷子。
這篇“氣清筆健、理足神完”,像他的風格;那篇“骨力堅凝、豐裁峻整”,看著也眼熟;最早交卷的那篇雖然略有幾句不夠精煉,卻也“格律嚴謹、理法精密”,是西涯公弟子應有的文章……
兩人討論了一下午也沒結果,索性先飽餐了特供考官的精美餚饌,吃罷飯再拿新遞進來的硃卷消食。
作者有話要說: 這篇抄自清代硃卷彙編,蔡振武卷
清代硃卷彙編太棒了,還有評語!
第163章
五經科的考生數量不一, 《禮》《春秋》二經光原文就能比《詩》《書》二經的原文加傳注還長, 考生自然少。而《詩經》因為佔了“字少”“簡單”“傳注只用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