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為了賺錢,大清和東林黨都迫不及待的跟新黨合作了!
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4章 為了賺錢,大清和東林黨都迫不及待的跟新黨合作了!,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輔,這是蒙古兩個集團的股票情況。」
崔成秀親自將巴連衲都和察哈爾兩個實業集團的股價情況彙報給張好古,並列出來這段時間這兩個實業集團得到多少的現錢,兩片草原整合起來會有多少的資源等等。
張好古翻看著崔成秀遞交的報告,嘴角的笑意就沒斷過∶「不錯啊,不錯啊,能整合起兩片草原的資源來,對朝廷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啊。」
「陳亞萬和鄭弘這些年,做的不錯,是個實幹家。」
張好古說著,心裡又開始計算起來,按照朝廷九載三考的制度,知府這一四五品級的父母官,每年朝廷都會檢查其政績、品行、有無冤假錯案,在任期間地方百姓是否安居樂業,有多少新生兒,多少新家庭以及多少學童啟蒙等。
而每三年,這些地方大員就要進京述職,吏部會根據其述職情況,地方實際情況加上個人履歷等諸多方面來進行留任、平調、升遷或者降職等等。
因為大明的知府根據所任州府的稅收人口等情況,其知府也分為四品和五品不等。
而根據朝廷考察制度,五品下是六年一考,五品上這些州府的父母官則是三年一考。
第一個三年政績達標就是留任,到了第二個三年就有平遷和平調的可能,若是連續三次進京述職都達標,那必然會迎來升遷;但如果你第一個三年政績非常突出,留任之後第二個三年政績同樣突出,那麼六年就有可能迎來升遷或者平調。
這個一方面是根據官員所在地的情況及官員自身履歷加上政績等多方面考察來評定的。
陳亞萬和鄭弘是塞外知府,塞外本就是苦寒之地,因此連續兩次考核都不需要甲佳,只要乙上就能遷入內地,在一大府或者省府任職了。
而陳亞萬和鄭弘的表演無疑是優秀的,二人在巴連衲都和察哈爾這些年把這兩片草原經營的很好,歷年都能給朝廷提供充足的牛羊、棉花、羊毛。
如今又有統合草原資源的實業集團出現,他們二人迎來升遷是穩穩的了。
張好古倒不是要壓著他們不讓他們升遷,而是在思索,這兩個人離開後,把巴連衲都和察哈爾交給誰才比較合適。
畢竟能找到一個適合的人才很不容易,有些特殊人材更是難得,因為每個府的情況都不一樣,大明幅員萬里,天南地北情況不一,所需官員更是要因地制宜,想要找到合適的就需要篩選。
在腦海裡過了一邊人選後,張好古索性先不去想這個方面,畢竟還有一年時間,今年年末陳亞萬才會赴京述職,而鄭弘還要等到明年。
拋去這些問題,張好古想了想對還在候著的崔成秀說道∶「眼下草原投入重金來整合其資源,接下來運輸流通就是個關鍵問題。」
「畢竟從巴連衲都也好,察哈爾也好,到中原的路就那麼一條,這一條官道眼下肯定是不夠的。」
崔成秀試探著問道「元輔,您的意思是修一條馳道?」
張好古笑了笑「有這個想法。」
「你們商務衙門一直和商人們打交道,知道實際情況,先去看一看,商人們往草原出售和購進貨物有沒有什麼困難不便的地方,至於最後修不修,本閣還沒下決定。」
崔成秀知道了,張好古這是看上商人們的錢財了。
如今這些南北的大商人,一個個融資上市不算,還拿著大筆錢財去投資其他方面,大批熱錢在市場上流動,造就瞭如今繁茂的大明市場,同時海外的商人們源源不斷來到大明,一船船的金銀珠寶各類奇珍換走大明的茶葉、絲綢、瓷器、古玩以及肥皂、煤油燈等各種工業產品。
如今大明的貿易太廣泛了,而商人們手中的錢太多了,這些錢如果沉澱下去
,那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