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海上絲綢之路,風波起!
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7章 海上絲綢之路,風波起!,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啟十二年的大明,
沿海各省府,尤其是山東、江浙一代,較之去歲更多了幾分繁華景象。
隨著朝廷開了海禁加上工業化的推動,各類商品層出不窮,無論是瓷器還是綢緞,都愈發精製美觀,也愈發讓海外異邦欣喜,這些都是價值連城的貨物。
而沿海各地沒了海禁,漁民可以外出捕魚,海鮮水產如今在大明倒是愈發的多了,一些大型海魚或者水產被捕獲上來送到城裡,往往都能賣上個好價錢。
除此以外,東南沿海那沉寂許久的造船業也開始再度發展起來,眼下有心人都清楚,這是一個屬於海外貿易的時代,出海做生意,只要能到達目的地,那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因此大明各地的海船數量都在快速增長著。
拿江浙一代來說,原本的江浙地區,各家士紳掌握的走私船,小型貨船大型海船加起來,攏共也不過幾百艘,但去歲朝廷明確開海禁後,這個數字就翻了一番,也不知道這麼多海船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至於今年,江浙、福建、廣東等地的海船貨船已經不下三千艘,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膨脹著。
拿江浙那些做綢緞布匹生意和瓷器茶葉生意的富商來說,他們以家鄉為劃分,成立一家家公司融資上市,然後集資購置大船進行出口貿易生意,
同鄉同姓之情就是最穩固的紐帶,眾人集資之下企業也能有更好的競爭力,充足的資金讓企業發展極快,連帶著眾人收穫更多,這也讓這種以家族、同姓同鄉為主的企業遍地開花,無論是不是上市,其能力都是不小的。
因此在如今的東南海域,最常見的便是一艘艘懸掛著各家旗幟的海船在海上乘風破浪。
這些或掛著沈、或掛著劉、張、李、錢等豪紳大族旗幟的海旗,往往就是一地的物產或者一個家族的主營。
大明東南沿海之上,風光秀麗,千帆競發,來往船隻如魚群一般不斷回流往復,將各地的物產和金銀源源不斷的匯入大明,匯入這個大時代。
而伴隨著各地商船不斷下西洋,在高麗、倭國、東南島國番邦乃至更遠的地方貿易,大明股市之中,瓷器、茶葉、綢緞布匹的相應股票也在節節攀升,東南這些大族趁著大明開海新政的新風,將自家的資產膨脹了好幾倍,一個個吃的滿嘴流油,盆滿缽滿,自然而然也對朝廷愈發擁戴。
在南洋之上,一支船隊正在劈風斬浪。
這支船隊有十幾艘大船組成,每艘大船滿帆鼓風,在季風的帶動下沉穩的前進著,那一面面船帆之上的沈字,代表著這支船隊屬於江南的沈家。
沈家無疑是江南大族,歷來對漕運、鹽引都有參與,且有不少海船做著走私生意,是真正的家資巨億。
沈家掌握的船隊,有足足百艘之多,不可謂不強。
眼下這支十幾艘大船的船隊,只是沈家旗下一隻普通的船隊罷了,畢竟隨著沈家的生意上市,原本就精通海外貿易的沈家更是趁著這股東風開始做起了瓷器、布匹的生意,食鹽和糧食是能在國內賺錢,而且因為朝廷定下的制度,為了穩定市場,食鹽、糧食、油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都是由朝廷根據情況制定,漲幅極低。
可以說能賺錢,但都是薄利,屬於不會虧,但你也不可能大賺的地步,畢竟食鹽和糧食這些東西說到底就和煤鐵一樣,大頭都是在朝廷手裡。
倒也不是沒有人試圖多賺一點,例如之前河南洪澇,淹了半個河南行省,朝廷要求臨近各地支援河南,就有些商人藉機高價售賣食鹽糧食等。
可朝廷的倉儲一開,大量食鹽糧食以低價湧入河南,這些商人不僅沒賺,還虧了不少路費。
如果是這樣也就算了,澇災剛結束,
朝廷就開始清算,一隊隊緹騎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