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臨別前的最後一句話
小明飛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章 臨別前的最後一句話,簽到諸天從四合院開始,小明飛豬,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這段時間的合作,在李明浩的不斷調整下,寶福紡織機械逐漸步入正軌,生產出的布料品質一天比一天高,成本一天比一天低。
“太好了,這布料和上海的布料一樣好。”周梅村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摩挲著新的布料。
“如此寬大的一塊布,絕對可以賣個好價錢!”新織成的布料,不僅光澤和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布料高得多,而且布幅也要寬大得多。
傳統的布匹,都是用古老的手工織機織成,因為人類手臂的長度限制,布匹的寬度也被限制了。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製作衣服還好,但製作大型的布料,比如旗幟,比如帳篷,這些布料就不夠了,需要將幾塊布料拼接在一起,這樣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周梅村做了多年的布匹生意,很清楚這個缺點,如果能利用這個缺點,這些布匹一定能賣出很高的價格。
和周梅村的合作,李明浩的一個大難題就迎刃而解了,他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周家的經銷渠道從西安一直延伸到迪化,甚至可以說是遍佈整個大西北,有這樣的渠道,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布料都買下來。
如此一來,李明浩可以一心一意投入到生產中去,不斷地升級裝置,不斷地改進生產工藝,前瞻的眼界和八七級工人的技術,讓他有能力做好這一切。
除了這些,陳暮還沒有忘記自己的物資,還有周圍的村莊,田家被擊潰,但是這並不代表陳暮就沒有後顧之憂。
保富紡織機械的出現,必然會給周圍的手工業帶來極大的影響,不少平民都希望用自己織造的布料來維持生活,而當工廠的技術更新換代,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時,這些平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艱難。
如果不能儘快解決這個問題,恐怕會有更多的紡織廠倒閉,到時候他的工廠就會被燒成灰燼。
李明浩用了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在周圍招募工人,工資也很高,這樣就能讓他們跟廠子綁在一起,如果有紡織廠的人想要搗亂,他們也能幫著廠子保住自己的利益。
其次,這裡大部分人都是種棉花的,如果能提高他們的棉花產量,也能彌補他們賣不出去的虧空。
於是,李明浩便讓李儀祉去勘察白鹿原周圍的地形,制定出一條合理而科學的水渠修建計劃,有他這個未來的水利專家幫忙,這個問題自然是迎刃而解。
隨後,李明浩便拿出一大筆錢,向周圍的人籌集資金,開始修建水利設施,從渭河中引水,灌溉周圍的田地。
根據後人的調查,每畝50公斤皮棉需要消耗的水在300-400立方米之間,每畝100公斤皮棉需要消耗的水在450-450立方米之間。
以白鹿原周邊的耕地來看,還遠遠不夠,現在有了一條更加科學的引水渠道,白鹿原上的棉花產量絕對會暴漲,而且還能提高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的產量。
只要這條運河一通,李明浩就是白鹿原的大恩人,以後再有人敢放火,別說他自己,就連左鄰右舍都可以給他擋回去。
此外,李明浩也十分重視種子的功用,他一方面在市場上收集有關農業方面的書籍,一方面又派人遍尋國內優良的品種,甚至還透過外籍人士的幫助,引進了埃及長絨棉、印度棉花等在後世廣為人知的優良品種。
在白鹿原建立農業實驗基地,引入科技人才,建立玻璃房,建立苗圃,培育和推廣好的棉種,並研究更加科學的耕作方法和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這一切,都是於伯循二十年後,在三原縣做的,如今李明浩比他更早一步開始做,但於伯循還是很有興趣,經常去做實驗。
有了他的幫助,李明浩的日子就好過多了,但沒過多久,就出了點事,於伯循也只能走了。
到了西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