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96章 長城,官欲天下,孤照,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長城的作用很複雜,絕不只是一道矮牆那麼簡單!而且,長城的防禦作用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
長城是一道氣候和文明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隔開了兩種不同的氣候,隔開了農耕和遊牧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體系。在兩千多年前,漢文帝就對匈奴單于說,兩國以長城作為國家的分界線:“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
開啟中國地形圖,就會發現許多段長城都恰好處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
當然也有一部分長城不在這條等降水量線上,那是因為千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原因,曾經那些長城也是與當時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高度重合。
只不過兩千多年來,氣候出現了改變,比如受小冰河氣候的影響,明代時期中國北方的氣候就要比戰國時代更加寒冷和乾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向南移動了一些,所以這也就致使明長城的位置要比秦長城更偏南。
降水量的多少是決定農業產量的關鍵,在長城以北的土地上,其年降水量大多無法達到400毫米,這使得可以耕種小麥等農作物的土地稀少,耕作季節也短,在土豆、紅薯等作物傳播至中國之前,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雖然也耕種糧食,但產量和規模都不高,並且開拓出農田種植糧食後,貧瘠的草原也容易快速耗盡土地養分,變成生存條件更為惡劣的荒漠。
因而,住在長城以北土地上的人類只能發展遊牧經濟,靠蓄養牲畜生活,其土地所能承受的人口數量很少,生活也較為艱辛。
而長城以南的土地每年卻能得到豐沛的降水,再加上土壤、日照等有利因素的促進,足夠讓農作物茁壯成長,所以同樣一塊大小相同的土地,在長城以南就能供養出比蒙古高原高几倍的人口,並讓更多人脫離農業生產,從事其他職業和發展科技,創造出更復雜和更先進的文明形式。
與長城以內的氣候相比,長城以北地區的氣候較為惡劣,經常發生災害,凍死、餓死大量遊牧民族賴以為生的牲畜,讓遊牧部落居民的生活破產。每當到這個時候,遊牧民族就會想辦法從溫暖的“南方”獲得糧食和自己無法制作的物品,而其獲得物資的常用辦法除了用牲畜與商人交易外,就是發動侵略戰爭,劫掠溫暖而溼潤的“南方”。
此時,長城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它能擋住大部分遊牧民族南下的腳步!
作為中原王朝防衛北方敵對勢力的第一道防線,許多段長城都順應地勢修建在山脊線上,其外側有著崎嶇的山路和壕溝,敵軍進攻時還必須從山坡下接近,這很不利於大規模軍隊的展開,並且長城上包含著許多防禦工事,對那些科技落後還處於部落制度下的各民族來說,這無異於是道難題,他們要想攻克嚴密防守的長城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才行,常常要死掉很多人後才能突破。
長城還是一個邊界道路系統、物資儲備中心和浩大的運輸網路,若是沒有長城,守衛部隊很難在懸崖峭壁和崎嶇的山脊上迅速調動士兵,而有了長城和與之相連的道路,中原王朝的軍隊只需要沿著官道(道路)前往長城,然後再登上平坦的長城步道,就能快速調動士兵趕往遇襲地點,不需要再小心翼翼地走崎嶇的山路了。
長城的步道足夠平坦、寬闊,有時甚至還能讓運輸物資的輜重馬車兩兩並排在步道上隨軍前進,而長城上的各個要塞中也儲存有大量軍事物資,這對物產不豐、補給不便的邊疆地區來講很重要,能極大減輕軍隊的給養負擔,加快行軍速度。
事實上,擁有如此之多軍事作用的長城不僅僅是一道防禦設施,當中原王朝國力虛弱之時,中原王朝的軍隊當然只能依託長城上的軍堡、關城等防禦措施苦苦防守,但一旦國力強盛,那麼長城就是中原王朝向草原擴張的進攻支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