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6章 災難替你反思災難,官欲天下,孤照,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災難中尋找詩意的敘事傾向!”
沈心看父親說得激動,連忙拿了一杯水:“爸,你是黨校的教授、副校長,別再說了。”
“怎麼,我在黨校不能說,在家裡,在自家人面前就不能說嗎?不說出來,我憋得慌!”
劉茗軒喝了一口水又道:“一場災難,如果其中包含了決策失誤,那就是最沉痛的悲劇。粉飾悲劇的行為即使出於善意,那也是一種惡。”
“災難就像一個老師。但它不是那種循循善誘的好老師,而是冷酷的、暴戾的、不可捉摸的壞老師。它從不會明確地告訴你答案,而是在暗處潛伏著,等你犯下致命的錯誤。你不能裝作它不存在,因為它會用教鞭狠狠地抽你。你不能太健忘,因為你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麼惡毒。而我們的錯誤,可能恰恰在於,我們總以為災難是偶然的和盲目的,因此省略了反思的痛楚,直到下一次災難猝然降臨。”
沈心推進病房門走進來說道:“劉茗軒,災難是不可避免的。領導們都說了,多難興邦。”
劉茗軒冷笑一聲道:“多難興邦,聽得我耳朵都生老繭了。多難興邦,是對治理無能的一種藉口!”
“如果多難可以興邦,那麼中華民族積累的災難,足可以連興千年而不衰,但實際上卻是興衰無常。”
“哀兵不見得獲勝,多難也不見得興邦。”
“多難興邦是一種積極面對的態度,絕對不是無視自然規律,甚至對災難滿不在乎的病態。”
“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當有了這種病態的‘多難興邦’,還有多少官員去那尋找那‘七分人禍’,去檢討災難中的得失?”
“多難興邦成為了高頻出現的幽靈,與災難如影隨形。這個詞語帶著有色的迷霧,讓災難的真相變得曖昧模糊,干擾我們去刨根問底,對災難帶來的諸多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追問。”
“我們國家早已飽經災難,隨手一扯就是一串書寫災難的醒目標題。任何人身臨這樣災難,都有一種切膚之痛,沒有人會用喪失親人的‘多難’,來換取所謂的‘興邦’。”
“古人有言:人無德,天災人禍。人無良無德,災難便會繼踵而至。堤沖垮了,倒塌了,全是洪水惹的禍,而很少提責任兩字,不是百年一遇,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多難興邦’卻成了當今一些官員掩耳盜鈴的最好術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