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4章 你的建議行不通,官欲天下,孤照,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教育都是一個巨大的成本。
在古代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恐怕很難念得下去,到明朝之時,江南富庶之地佔據了大部分進士名額,長年戰亂的北方學子遠遠落後,因此朱元璋才宣佈了一條政策:南北分榜,定額分配。
但是,這對於江南富庶之地的學子就公平了嗎?恐怕未必。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錯過了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現在的教育格局,恐怕很難改變。”
水長東談到了“京校外遷”。1969年,受國內外形勢影響,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中科大等十三所重點高校遷出京城,外遷至晉秦湘鄂皖等省。當時這13所高校外遷的時候,有多所高校都曾考慮落戶河洛。比如礦大、地大、中科大等,都比較青睞河洛。但可惜的是,河洛是一所高校都沒收下。
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遇到了特殊的事件,而且那個時候上上下下都特別講政治,一聲令下,只管執行。
現在,就算是國家領導發話讓京城某個學校遷出去恐怕都不行,因為沒有一所高校想離開京城。
這些高校的教職員工或者是透過幾代人的接續奮鬥才來到了京城,擁有了夢寐以求的京城戶口,現在讓他們離開京城,誰會願意?
事實上,建國後,還發生過第二次“京校外遷”,這次外遷發生在“高校擴招”以後。
1999年,我國開始實行“高校擴招”。當年,高校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2001年為21.61%,2002年為19.46%,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
相伴而來,京城的高校教育設施開始短缺,建造大學城之風開始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僅兩年時間,全國規劃建設的大學城就達50多個,涉及21個省市。
但是也只有個別經濟發達的城市吸引了京城高校到那裡辦分校,比如說姑蘇市就迎來了人大,建立了人大姑蘇校區。
這一次,接受京城高校最多的是“東方大學城”,這是冀東省在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大學城,西隔30公里與首都城區相望,東行60公里與渤海為鄰,處於“大京城”戰略規劃的發展重心,是各種資源匯聚的“黃金寶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因此,北航、中國地質大學、國家法官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知名院校在內的近60所大學入駐。
當時有規定,凡是到這裡教書的都分配一套房子,把戶口遷過來,一些教師不願意來,只願意短期在這裡教書。
加上冀東省承諾的條件沒有兌現,很多高校又搬回去了。
兩年後,在大學城管委會官方網站上的學校已經從60所減少到14所,京字頭高校絕大部分迴歸,留下來的大多都像北大方正軟體職業技術學院這樣的職業院校。
“江寒,我看到你和何遠光提出的建議,就是讓985、211大學到龍子湖高校園區辦分校,這種可能性就不存在。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高校不願意。第二個,國家不願意。”
高校不願意倒可以理解,但國家為什麼不願意?
水長東道:“一個是教育的規律。一個是國家的定位。”
教育與其他的產業、事業一樣,資源天然具有集中性,只有集中了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高校集中的地方,教師資源、實驗室資源等等就可以就近互通。而且高校集中的地方也是高科技產業聚集的地方,這些企業能夠就近與學校形成產學研合作,能夠就地招來高層次或各個層次的人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