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利農’,不過漢中府特產殊異的肥料,其農事之利全憑磷肥,這京中何來磷肥……”

商侍郎耐心地教他:“京中雖無磷肥,卻有無衣食田產之民。殿下是初次辦差,不必與漢中比較,亦不必太重結果……”

魏王今年才十五歲,又是初入朝中,天子原也不會指望他像宋三元那樣從小就精通庶務。經濟園自有戶部、工部官員管事,他做親王的過去只是掛個空銜,賺個懂“經濟”“實務”的名聲足矣。甚至他主持此事時,也不必太過用力,處處插手:“殿下只消將惠民安民二事做好,博個賢德愛民之名便好。”

自從天子要立新後,商氏子弟便淡了幾分爭位之心。當今尚在盛壯之年,雖然同父祖一般有宿疾纏身,但他們做臣子的豈可詛咒君王?

以當今的年紀,還足以再有嫡子。若真有嫡長降生,那三皇子便不必再想儲位之爭,不若用心庶務,做個與人無礙的賢王。

萬一有宮車晏駕之日……

齊王恃母妃之貴、家族之力,大有窺伺儲位之心;而那位未來皇后又是寒門出身、正四品大理寺左少卿之女,在朝中必定要找個依憑。那時候唯齊王有賢名、通實務,又有滿朝清流支援,便可執匡扶之事,在京做一位輔政親王。

若新皇后始終不能有孕,那又是另一番說法了。

商侍郎放下思緒,回眸看到魏王臉上仍有幾分勉強之色,心下微微感慨,又耐心地勸了他一陣。

好容易魏王被他勸得明白了聖上建經濟園的用意,也願意用心辦好這樁差事,隔日大朝上卻又出了件震動滿朝文武,將他們魏王主持經濟園之事比得黯淡無光的大事——

漢中府又來獻嘉禾、不,這回可算是嘉麥了!

這回卻不是周王帶人進京獻上,而是在大朝即將結束時,由御前總管王公公將這訊息告知眾臣:“前日周王殿下與漢中知府遣人上京獻麥穗數岐的祥瑞,聖上有旨,令傳諭眾臣觀看。”

麥穗……幾岐?

他們飽讀經史,也只聽過《後漢書·張堪傳》中有“麥穗兩岐”的說法,這個“數岐”能“數”到幾去?

小麥不是一株一穗之物麼?所謂“麥穗兩岐”已是漢書記載的,百姓們誇讚當政者厚德的民歌,他們多少年也未曾親見過。而宋知府獻來的這麥子竟嫌“兩岐”都不夠,要生出三數岐了?

殿前管事太監用盤子託了幾個似曾相識的玻璃面木盒下來,滿朝文武看著,仿若又回到了去年十月。唯獨盛盒子的不是那種裝衣裳的箱籠,而是宮裡精緻的托盤,將他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

透過盒面剔透如水精的玻璃,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簇簇金黃的麥穗,麥粒格外飽滿,有的幾乎從頂到底粒粒結實,連旁邊的麥芒也似比常見的更尖更長些。

細數其穗,卻是至少有一本三穗,乃至一本五穗。

從頭看到底,竟沒有一本上只生著兩穗,難怪王總管方才要說是“麥穗數岐”,雖不是一莖上並結著兩穗,可憑這結穗的數量,不是正可稱作“數岐”

這也是祥瑞!

只是不知這五岐的小麥與十三穗的嘉禾,哪個更珍貴些?

別人做半輩子官難得見著個嘉禾,宋時怎麼種一茬莊稼就能獻一茬祥瑞?這祥瑞從他治下種出來,直如文人寫字、武將提刀、老農種出平常稻麥一樣容易,真想把他弄回京來,叫他當場種出幾本嘉禾供人解疑。

正當眾人對麥思人,惦記起宋時之際,天子也忽然提起他的名字,頓時勾住了堂下大臣們的精神:“朕近觀宋卿在漢中所行,實為富國安民之良策,故欲在宛平縣西方設一座經濟園,仿他在漢中所為。此事便由魏王主理,戶部、工部協理。”

魏王連忙下階,與戶部李閣老、工部吳尚書一道領旨謝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