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9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起身對周王說道:“殿下久居邊關,聖上心中必定日夜思念。來日豐收,殿下送些嘉禾回京,既報了平安,也有天下太平、聖壽萬年的好意頭。”
這話說得倒有些觸動了周王的情腸。
是啊……
他從前在宮裡時,早晚都要給父皇母妃請安,如今身在漢中,卻只能隔著書信遙想父皇母妃與妻子的面容,再想見一面……
甚至不知他這一回鎮撫九邊,是過幾年邊關平定了就能回京,還是以後就只能永駐陝西了。畢竟他這周王的封地就該在陝西,只將他從附郭省城的西安府挪到漢中府,也差不了多少。
他這一片思親之情浮在心頭,進山遊玩時也有些心不在焉,到了出色的景點也不過是附和著旁人讚兩句,不欲叫人看出自己的心事罷了。
宋時雖然講不了這山裡的景點,但做導遊的基本素質還在,一眼就能看穿遊客的興致高不高,有沒有回頭投訴的潛在唸頭。周王這表現顯然瞞不過他的眼睛,趁楊大人他們攬雲觀景之際,宋時這位感動大鄭好連襟便悄然湊到周王身邊關懷了他一下。
王爺究竟為何事傷神?
大五月節的也不該興起什麼秋思悲緒吧?
周王原本還想掩飾一下,但想想他也是岳父家的親戚,對桓情的情意也和自己對王妃的相似,忍不住跟他訴起了思鄉之情。
宋時十分理解這種感情——一般大學生到寒暑假、小長假還都想回家呢。周王也就是個大學生的年紀,頭一次出遠門,又趕上十天長假,哪兒有不想家的?
又不是現代,開個影片聊天就跟在眼前似的,這孩子得有半個學期沒回家、沒見家長和懷孕的妻子,可不是想念?
他也沒地兒帶王爺跳個舞、喊個麥發洩情緒,只能憐愛地領他到飛泉下游,指著水面說:“這邊水聲大,殿下對著水唸叨幾聲,別人也聽不見、看不見的……”
周王看著那片跳珠飛玉的清泉,抿了抿唇道:“這還是不必了……”他素來受禮教薰陶,就是起了思親之念也只打算點上香爐,作兩首詩寄情,完全沒想過還能對著山泉傾吐思親之情。
何況楊大人、桓家舅兄和長史們還在水邊研究著那片稻田裡的魚苗是不是從這泉水裡撈的呢,他對著水喊一聲“父皇”,那幾位大人都得跟著他遙向京城行禮。
他宋大哥看這孩子乖的可憐,搖搖頭輕嘆一聲:“那殿下便將這一片思親之情寫進文章,寄回京裡吧。想來陛下、娘娘也正惦念殿下,正盼著這一紙家書慰藉。”
可他前日才剛修書向京裡,奏秉邊關將領強徵百姓為兵丁之事,眼下又要寫信回去,豈不送得太勤了?父皇會不會嫌他浪費驛遞夫馬?
宋時笑道:“孝順父母是人倫大義,怎麼叫作浪費?殿下便是依著晨昏定省之例,早晚一封書信,家裡人接著了也只會高興的。”
他自己寫信就寫得很勤快,隔兩天就得給侄子們寫篇教案、出個卷子;桓小師兄跟家裡人來往不如他這麼勤,但和京裡同僚、老師、同學的信也是來往不斷的,時常寫點讚美漢中風光的文章詩賦,攢夠一摞就跟著他的家書一道寄回去。
周王這麼個從小長在皇上眼皮底下,受盡寵愛的長子,猛一出京,還不知皇上和賢妃心裡多惦念呢,寄信還不是多多益善,還管他是不是剛彙報完政務?
彙報政務跟關心父母又不衝突,父母想從孩子書信中讀到的也不是冷冰冰的公文,而是他如今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在外受沒受苦,長高了沒有。
這話說得頗有道理,像是經驗之談。
周王被他勸動,打算好生觀摩景緻,寫些父母看了會高興的東西——他如今也要有孩子了,心裡每常惦記著孩子的也就是那些東西,故也能揣摩出父母想看什麼,遊玩一天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