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味,而快要被他們捧上神壇的宋時卻翻著幾百年後後人寫的白話論文,研究如何把這堆詰屈聱牙的文章翻譯成百姓能聽懂的戲劇。
搞徵兵宣傳嘛,當然不能只往每家每戶門口貼一張傳單,文藝工作得安排起來。
如今已到七月半,水稻分櫱都結束了,開始拔節結穗,再過兩個來月便該收稻。豐收之後搞個三下鄉工作,一邊推廣科學種田,一邊做愛國愛軍宣傳工作,到明年、後年再有邊城戍軍要徵兵的,說不得就有良家子肯主動參軍,保家衛國呢?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要激勵百姓投軍,一要描寫出敵人的狠毒可恨,二可寫出當兵的光榮。如今這年頭是講究不起“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也不會有官兵一體的思想,後世那些主旋律電影電視都不好抄……
只能從傳統文學藝術裡汲取經驗了。
是做《花木蘭》好呢,還是《楊家將》好呢,還是《說岳》好呢?
花木蘭和岳飛都是歷史名人,花木蘭是女子孝悌忠君的典範,以一曲號稱“雜言之贍,極於木蘭”的《木蘭辭》在文人當中享有盛名;岳飛則是一個時代的傳奇,能供入武廟的人物,光漢中城裡就有兩座嶽王廟,知名度和美譽度橫掃各階層。
但楊家將勝在人物眾多,有男有女……而且他還記著幾段《楊家將》的唱段。
他翻著當初為了排《宋狀元義婚雙鴛侶》特地買來的戲曲論文,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排一本《說岳全傳》剪輯版。
只排岳飛投軍到大敗金兀朮的部分,不排後面被害風波亭那一段了。
正好岳飛精忠報國,岳家軍軍紀嚴明,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紀律,百姓對岳家軍也充滿愛戴之情,可以代入一下他比較熟悉的抗戰片,宣傳軍民魚水情。
《說岳全傳》他上中學就看過,學歷史學到宋高宗南渡一段時還站在桌子上給同學們講過——
中二期的黑歷史先不提,反正他對這本書一直印象深刻。穿越過來之後,朝廷和民間也都十分尊崇岳飛,各處都有嶽鄂王廟,勾欄瓦舍裡也流傳著嶽王的話本、雜劇、小唱、諸宮調散曲之類。
只是也都是零碎故事,就像早期民間傳唱的水滸、三國、西遊故事一樣,還沒被正式整理成長篇。
他自己就能寫個底本,再尋人度曲填詞,排出雜劇來,冬閒時就能組織人下鄉了。
在樂籍的藝人也要繳稅、要受官府徵召,在官府辦的節慶典禮和宴會上侍酒。他這三下鄉活動也只是將這些人的值役地點換到瓦舍之外、鄉間地頭,再多給些賞銀,這些藝人自然也沒什麼不可的。
他在福建不就這麼搞起來過嗎?
宋時挽起袖子,叫人買了市面上所有岳飛小說、話本,對比《宋史·岳飛傳》捋時間線,按著經典抗日劇的節奏開始寫《精忠岳飛》文稿。
他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名官員,更是坐擁一所官民結合書院的祭酒。
院裡的學生已寫了小論文論述軍人軍事的重要性,而府縣學教官們正在精修精校,努力貼合宣傳目標。除他們之外,還有在蒙學部勤工儉學的廩生、增生,都是他從府縣儒學的生員中選出的精英,有不少詩文雙修,還擅長填詞度曲的。
其中家境差些的,更在給他打工之前就都幹過賣文為生的勾當,叫來編劇又硬氣又好用。
他們還沒步入工業革命,就提前體會到了資本赤衤果裸的剝削。
宋校長第一次召開優秀教職工會議,就是要他們集思廣益,編出一本嶽王戲,提升民間擁軍愛國風氣:“就要在戲中傳遞出‘有生之年責當盡,寸土怎能夠屬於他人’的忠君報國精神。”
雖說這是京劇穆桂英的唱詞,可英雄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