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幾名書生中排在兩側、後頭的都還有幾分畏怯之色,不時打眼看著領頭的書生。那人卻是神氣矜傲,衣飾鮮明,一副書生領袖的架勢,上前拱手行禮,道了聲:“學生李清見過府尊大人,蒙大人青目,得入漢中書院讀書,學生等俱感不勝榮寵之至。只是學生心中有一事不解,還望大人解惑。”
宋時懂得這些小學生迫不及待要挑戰權威蹭名氣的心態,輕輕一笑,應了聲:“你問吧。”
他當初可是辦省級講學大會,當著成百上千才子的面做主持人而一戰成名的,這學生怎麼一副能問倒他的自信神氣?要是這些學生真想踩著他上位,那就休怪他不憐惜祖國未來的棟樑了。
然而那學生劍指的並不是他,而是攔在他身前保護的、他從青石薛李指揮手中借來的親兵。
“我等自幼讀書識禮,乃是聖人弟子,如何能隨老兵學武?”
宋知府身當本書院祭酒一職,最該維護書院的令名,怎麼能把這些士兵引入學校,壞了他們文人的清華之氣?便是要學武藝,怎地不能請城中幾位有豪奢武勇之名的大俠,定要請這些粗鄙士兵?
宋時專程叫人請了薛指揮的親兵來,為的就是給這群書生搞愛國主義教育,豈能容他們當面貶低這些人?
他猛地把臉一沉,喝道:“李生住口!豈不聞《禮記》有云:‘惡言不出於口’,你等也是熟讀經書之人,何敢在大庭廣眾下,本府面前說出這等辱人之語?”
他這話拿著四書五經當註腳,說得極有君子之風,全無反駁的餘地。李生雖是個書生領袖,可對上他這樣立於道德至高點的批評竟無以應對,登時面色通紅,自己都抬不起頭來。
那幾名士兵卻有些不敢置信,感激又忐忑地偷瞄著他。宋時順著那些目光回眸看去,正對上一個少年親兵的視線,便揮了揮手召他到自己身邊,說道:“你來給這些學子講講,你是為何當兵的。”
讓這些讀書人先聽聽士兵樸素的保家衛國觀念,在他們心中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那個親兵還太年少,叫本府知府大人和眾多教官、書生盯著,緊張得面紅耳赤,雙唇顫抖許久才說出話:“當、當兵能吃糧。我家就三畝地,我爹媽生了七個孩子,一家人吃不飽飯,弟妹都要餓死了。我投軍了,還能捎些餉銀回家。”
然宋時算算他家這幾畝田的收成,一年要繳的賦稅、要服的徭役,簡直覺得有些淹心。
他輕嘆一聲,拍了拍那少年的肩膀,向他的學生們說:“這少年原也是良家子弟,投軍又是為上事父母、下撫弟妹,原該在讀書人筆下做一名孝悌表率人物,你們卻只因他投了軍便鄙薄他,以為他不配做你們的教師麼?”
哪個讀書人沒學過“民為重,君為輕”,哪個不曾信誓旦旦地說過,當官後要“愛民如子”?這些士兵也是朝廷子民,怎麼投了軍之後彷彿就不再是他們該關心的百姓了?
軍民本是一體,大鄭是募兵制,又不是軍戶制,人為地把軍人與普通民眾區分開,這些軍人就也該享受到一般百姓應有的待遇。
至少不該被文人輕賤歧視。
那些帶頭拒絕士兵做教師的學子都垂下眼瞼,不敢看他。沒他們帶頭,其他學生更不敢出頭說什麼,有幾個老成些的甚至站出來向他道歉,只道自己絕無輕視士兵之心,願意接受這些親兵做教師。
宋校長只揮了揮手,叫那少年士兵歸隊,又左右看了一圈,特地挑了一名老成些的親兵問:“你又是為何當兵的?”
這一位不負他的期望,當場義烈地說:“標下當兵只為殺達賊,奪回咱們大鄭關外的土地!”
好!有見識!有勇氣!
宋時恨不能手裡有個麥遞給他,重重一拊掌,說道:“說說你為何恨達賊,讓這些學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