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7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車其他部分加起來還貴。
淬取杜仲膠的柴油、石酒醚全靠榆林供應, 為了試驗硫化溫度、摻硫黃、炭黑比例, 浪費的膠片也不知有多少。如今雖然製出了硫化杜仲膠, 但它遇高溫軟化的問題難以解決, 橡膠輪胎就始終不能正式投入使用。
幸好如今還是初春,地面溫度不高, 就算再加上行程中光照和地面磨擦的因素, 輪胎溫度也不至於高到會軟化的地步。
可到了夏天, 路面溫度至少五十度, 這種胎就不太敢用了。
宋時看著人給在鋼製車輪外上了胎, 裝到前後輪軸上,自己上前按了按外胎,感嘆道:“實心的胎沉實, 走起來不如空心的輕快。可惜咱們技術不到位,我怕半路上輪胎壞了,那可沒處修、沒處換,還不如實心的安穩。”
現在別說是柏油馬路,有許多地方連平坦的黃土道還沒有呢,中途可能還在走山路、過淺渠,還是以耐用為主吧。
他露出幾分可惜之色,抬手吩咐車伕:“牽騾子來,套上車試試!”
騾子比馬便宜、好養,又吃苦耐勞,這趟去涼城也要兩千裡之遙,他可捨不得用馬拉這麼沉的大車。
不過騾子看著不如馬俊秀貴重,有些顯村氣。
桓凌看著那輛前輪加了轉盤,領先當世技術幾百年,本可在官宦富豪間受盡追捧的大車,有些可惜地說:“可惜漢中不是養馬的地方,沒有馬可拉這車。若回來時能從涼城換幾匹好馬,用馬拉這車,當作府衙的車也不差。”
那些內附牧民手裡定有許多好馬。不過牧民定居的涼城是軍鎮,只怕養的馬也徵成了軍馬,不會輕易賣給他們……
桓大人看著那些高大健碩的騾子,心下倒轉出了個主意,眯著眼道:“咱們除這些騾子,再叫人帶幾匹母馬,路上輪換著拉車、馱人,到那裡跟當地公馬借個種。”
他們派去的學生、工匠要在當地建房、建廠,教授養馬之道,要在那裡耽擱許久,做什麼都足夠了。
去時拉去一車學生,回來拉回一車良駒、肥羊,那畫面想起來就美好。
宋時也是幹慣了這種薅封建主羊毛的事的,眼下拉車的騾子都是從漢中衛借軍馬配來的,自是十分贊同對他這種會持家的打算:“師兄說得有理!草原的馬可比咱們內地的好多了,聽說當年蒙古滅金時,三日內便行軍一千四百里,這馬得多麼能跑!正好咱們派去的學生、匠人不少,一人給他們配一母馬,要不一人雙馬……”
不然就把騾子也換成馬。
騾子拉車雖好,可惜不能生小騾子,不如送馬過去實惠。
眼前的馬車在兩匹高大俊秀的騾子拉動下,在場中輕鬆轉折,單憑轉彎一項好處便吸盡了在場圍觀的差役、工匠們的眼球。
然而兩位山寨出了這車的民間發明家卻偷偷嫌棄起了騾子,趁著別人都去看車,退到院角柏樹下,將兩個腦袋抵在一起,商議起了如何弄來有草原血統的好馬。
漢中府的技術小組到涼城的那天,隊伍浩浩蕩蕩,氣勢十足,半個涼城的人都出來看熱鬧,爭著誇漢中富庶。
若不是真富庶,哪兒能千里迢迢趕來這麼多大車、馬匹的?
光這些人吃馬嚼,可就都是一大筆消耗啊!
更不必說前頭一輛坐人的馬車打造得又大又結實,頂棚亦極高大,車身漆得黑亮,四面鑲著透明的玻璃窗,看著便華貴不凡。後頭兩輛大車雖無頂棚,卻有高高的木柵,裡面擺著高大的紅漆鐵塊和帶稜的鋼條。雖不知是幹什麼用的,但草原上鐵器最稀罕,看著這些鐵器便已叫那部牧民中的貴人羨豔不已了。
再後頭又有普通些的平板著拉著堆成小山的土石包,再有許多馬匹跟在車後……
這隻怕是周王殿下為了早日建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