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2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客頷首答禮,讓人引他們入座。
臺下有衙役充當侍人,引匯出席會議的捐款人依著捐款數量分前後排落座。頭一排中間坐了漢中府三位老爺和南鄭縣令,兩邊空著的座位便分給了又捐款又捐建材又捐人的幾家大戶:其中不僅有本地鹽商、礦山山主,更有幾位他們在朝中同僚的族人。
那些大員都已把家安在京中,鄉里親戚雖能借他們的名號在本地得官府幾分尊重照顧,卻也難接觸真正的名士高官。而他們這些人家又是最真切體會到讀書改變命運的人,是以對名師的追求最為追切,只聽得宋時要建學校,便恨不得連家底也丟擲去,給子弟換個名師。
會議正式開始後,宋時在臺上慷慨介紹著漢中經濟園區建立的意義和未來發展方向;臺下的巨室、富商們暢想著如何與宋大人合作賺錢;而這幾家清高的世家家主卻一心只想著書院。
宋大人在臺上告一個段落,正要喝口水、緩緩氣再講,臺下那幾位家主便耐不住性子請教他,將來要把書院建在何處。
宋時不疾不徐地接過桓凌遞上的茶水潤喉,微微一笑,朗聲解釋道:“這圖上不畫書院,是因書院要建在稍遠的地方。經濟園區中有水碓日夜碎石的噪音,炭廠煉煤時的黑煙,須得建起來後,確定其聲聞幾里、煙氣覆至幾里外,遠遠地在不受其干擾之處建書院。”
但他也不打算把書院挪到城裡,因為這所書院本質還是經濟中心的配套建築,要培養的更多是技術工人,必須下工廠實習。
就是跟著他念書的子弟,也一樣要經常到廠區參觀實習,見識大工業生產流程,見識現代產業園區的規劃佈局,將來成材後才能把工業社會的思想推廣出去。
不然就只他跟桓凌兩人埋頭搞工業,而沒有更多人能理解、推行……哪怕他的經濟園區發展得再好,也只能作為普通工坊群落宥於一地,過不了幾年幾十年就消失在歷史中。
他默默喝了口茶水,對那些恨不能立刻將兒子託付給他的家長們說:“本官自幼讀《世說》,最恨清談誤國之輩,若收弟子,便一定要把他們教導成精通實學之人,甚至實學多於道學。諸位不妨回去想想,是否願意讓子弟為此耽擱讀書考試的工夫。”
願意啊!
能做宋三元的弟子,哪怕只聽他講如何燒灰燒炭,他們也相信宋大人能燒出天理來!
幾位家主立刻叫人把後輩子弟拉上來拜師,以表自家的誠意。
那些後生子弟其實也不都是後生,還有幾位比桓凌年紀還大些的,仍是帶著滿滿地求知慾,一點不打折扣地行大禮拜師。
宋時拉都拉不住。
幸好他們讀書人只有蒙師、經師、座師三師最要緊,他這種半途指點幾年的只算是普通老師,不至於受人一禮就得給他們當老父親,從學業保駕到官場上。
宋時有點無奈地隨他們禮拜,桓凌卻悠然站在他身邊,微笑著說:“這些學生既然誠心要行拜師禮,你們受了吧,早晚不還是要行禮?我也陪你在此受禮,與你一同下收下這些弟子。”
時官兒這些年與他辦公事也是一同辦,做試驗也是一同做,寫文章也是一同寫,養兒育女也要一同養……
如今收徒自然也要一同收,哪有單叫這麼一群年輕書生拜在時官兒門下的道理?
他拉著宋時同受了這些學生三拜,以老師的身份教訓他們:“今日既行了拜師禮,以後便要恪守做學生的規矩,虛心向學、知行合一,踐行老師的教導,做個能經世濟民的人材。”
眾學生和家長雖然原本不是奔著他來的,可拜一個三元老師能贈一個僉都御史,實在是意外之喜,連忙跟他保證,將來宋教什麼就學什麼,絕不敢有違師命!
桓凌在前頭應對家長,宋時卻還站在原地,握著手回味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