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7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靜。宋領導下鄉視察的有經驗了,抬起右手往空中一擺,沉聲喝道:“本府今日為修繕王府所用石料而來,無暇受這些虛禮。叫人都起來,盯著灰窯,本府要看燒窯時眾人如何幹活的!”
管事唯唯點頭,立刻回去眾人盯緊自己的窯,露出些勤快機靈勁兒,叫大人看著放心。俞書辦湊上前來,引著他到了今早叫窯場預留給他們的一眼窯洞前。
宋時從家帶來的於師傅就站在窯前,窯外不遠處堆著一座小山似的石料堆,又一堆粗直的、彷彿小樹般的木柴。
石灰窯極為高大,外形有些像陝北窯洞,不過是磚石建的,頂上是弧頂,裡面清得乾乾淨淨,只餘一地炭灰染出的黑。宋時在南方見的石灰窯四圍都是見圓的,見了這邊好像語文書裡窯洞般的樣式還有些不習慣,凝眉問道:“這邊的窯燒起來溫度和南邊兒的不會有差別吧?”
於師父笑道說:“大人放心,保定的石灰窯也是建成這般樣式的,咱們家自己雖不用,知道該如何控火。”
何況這邊還有許多積年燒石灰的匠人呢。他殷勤地跟宋時說:“這邊兒以前也採出過大人特指的這種石料,往往和別的石料摻和著鍛燒,燒出的石灰也和別的沒多大不同,鍛燒的火候工夫也應該差不多的。”
一般生石灰燒製溫度在900-1100度左右,輕燒白雲石的鍛燒溫度則在900-1000度,溫度的確差不多。宋時心中有成算,便讓他尋個有空閒的老匠人來,問他平常如何燒製石灰。
無非是在窯內鋪上一層石料一層木炭,燒上七日即成。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遺址中便發現了石灰岩燔燒的石灰,《周禮·秋官·司寇》中便有“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的記載,《周禮·冬官·考工記》中也有“諫帛……淫之以蜃”,其中的蜃與蜃炭都是指貝殼燒成的石灰。石灰不只可以塗牆,便是指在練帛過程中要用蜃殼燔燒的石灰水刷在絲帛上,用以漂白和脫去生絲外的一層膠。
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技術,雖然沒有現代工藝對原料、溫度、時間的精確把握,但燒出的石灰品質也是足夠優良的。
他細問了備料、鋪料、燃料等事,輕輕頷首,指著高大的窯室說道:“這白雲石的燒法也和石灰差不多,不過這是給周王殿下燔燒的,必須比尋常燒石灰更精細。石料要洗得乾淨,撿出大小差不多的石塊,差得太多的不可放在一爐燒,窯裡溫度不可太高更不可太低,火力要穩……”
若石料大小差得太大,一爐中過大過小的石塊在同樣的火候下煅燒不到位,就容易產生生燒、過燒的問題,成為廢料。
有廢料不可怕,可怕地是它不和水發生反應,會影響到他以後配製水泥、農藥時放料的比例精確度。
本來就是土法上馬,不夠精細了,這些問題一定不能出!
宋時在技術方面是既嚴於律己了要嚴以待人的,拿著修建周王府的用料必須精細的藉口,將輕燒白雲的幾樣技術要點灌輸給了本地管事和替他燒窯的幾位匠人。
老工匠還沒說什麼,旁聽的管事和俞書辦都搶著答應,窯場管事更是信誓旦旦地擔保要讓場裡所有的匠人、力夫都停下手裡的活計,加緊給周王揀石燒灰。
宋時揚手一擺:“周王殿下愛民如子,豈肯為修王府而勞動這麼些人,耽擱百姓們做生活?俞書辦替我盯著燒白雲石的事,僱些覓漢來分揀、清洗石塊便是,需用多少銀子,你回頭寫個文書,開會時報上來,本府給你批銀子。”
還要寫什麼文書?還要開會時報上?
那早晚的例會不是說只是幾位老爺們開,不干他們這些書辦的事嗎?這一兩銀子就能買幾百斤的石料,大人抬抬手就撥出款子了,也值得當堂上報?
俞書辦以為大老爺是預先敲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